延進化,導致了今天即使人類和動物園中的猿類生活在相似的安全、衛生和富足條件下,人類的壽命仍要比猿類長那麼幾十年。自從人類與猿類在700萬年前分化後,人類的祖先從樹上下地生活,用梭嫖、石頭和火來武裝自己,演化了良好的自我修復機制,延緩了衰老的速率。
我們都有過痛苦的經歷,人老時會覺得渾身上下每一個部位都快要散架了,這其實也是同樣道理。造化弄人,儘管令人傷感,但是很符合經濟效益。如果你特別刻意去維護身體的某個部件,以致於它比身體的其他部分都經久耐用,它的壽命甚至超過了入本身的預期壽命,那你就是在浪費生物能,這部分能量本可以用來生養孩子。最經濟的人體應當是所有的器官差不多同步磨損。
有個故事,是有關講究經濟效益的天才汽車製造商亨利·福特的,他將同樣的原則應用於製造機器上了。一天,福特派幾個僱員到廢車回收站去,讓他們檢視一下福特T型廢車殘存部件的情況。僱員們帶回的訊息顯然令人失望,幾乎所有的部件都有磨損的跡象。唯一的例外是轉向節主銷,它們幾乎未受磨損。令僱員們大跌眼鏡的是,福特並沒有對工廠精工細作的轉向節主銷表示讚賞,相反,他聲稱這些轉向節主銷做得太好了點,今後應當降低造價。福特的結論也許和我們對於工藝精良的習慣思路背道而馳,但它符合講究經濟效益的邏輯:轉向節主銷比車子本身還要耐用,確實是在浪費福特的鈔票。
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人類身體的設計同樣契合福特的轉向節主銷原則,只有一個例外。實際上人身上的每個部分都差不多是同步磨損的。男性的生殖特徵也適用福特這一原則,儘管男性不會陡然失去生育能力,但是男性是在慢慢地積累著不少問題,例如前列腺肥大,精液稀少,只不過因人而異罷了。轉向節主銷原則也適用於動物的軀體。我們在野外逮到的動物絕少有老態龍鍾的跡象,因為野生動物一旦身體顯著受損,很快會被食肉動物吃掉或者因意外身亡。而在動物園和實驗室的獸籠中,動物和人一樣,身體的各個部分慢慢地顯出垂垂老態。
無論雌雄,動物的生殖特徵都會經歷這樣傷感的過程。雌性獼猴在30歲時已經耗盡了生機勃勃的卵細胞;衰老的兔子卵細胞受精的可能性下降許多;年老的倉鼠、田鼠和兔子卵細胞發生變異的機會增加;倉鼠和兔子的受精胚胎不能存活的機率在上升;子宮本身的老化也會導致倉鼠、田鼠和兔子胚胎死亡率的上升。因此,雌性動物生殖特徵的變化只不過是全身的一個縮影,實際上身體中每一樣該老的東西都會變老——只不過個體間略有差異罷了。
轉向節主銷原則唯一令人瞠目的例外是女性的絕經期。所有的女人都在一個很短的時段內,在享盡天年之前好幾十年,徹底地終結了生育,即使是許多采獵群體中的女性在死前也會經歷這個階段。生育能力的終結只是因為一個極細微的生理學原因:功能正常的卵細胞的耗竭,而這個原因實際很易消除,只需一個突變,令卵子死亡或者喪失活力的進度發生輕微的變化即可。無疑,有關人類女性的絕經期現象在生理學上並沒有什麼是不可克服的,並且從哺乳動物總體的角度來講,也沒有什麼問題是進化所不能克服的。然而,人類的女性而非男性,在過去的幾百萬年中的某些時刻,確實被自然選擇刻意地安排,過早地終結了生育。這一過早的衰老現象確實令人驚訝無比,因為它違背了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人類進化的結果都是延緩而不是加速衰老。
從理論上闡明人類女性的絕經現象,必須能夠解釋女性這一顯然抑制生育的進化策略實際上是如何使她擁有更多的孩子的。顯然,隨著女性年歲的增長,為了增加遺傳了她的基因的人口數目,比起繼續生育孩子來,將她的餘生貢獻給現有的孩子們、可能的孫輩以及其他親人要有益得多。
這一推理的進化鏈基於幾個嚴酷的事實。一個事實是,人類的孩子比起其他任何一種動物來,需要父母照顧的時間都要長。一隻黑猩猩幼點在斷奶後,即可開始自行覓食。它主要靠自己的雙手採摘食物(黑猩猩也使用簡單工具,如用草葉釣白蟻,用石頭砸開堅果,人類學家們對此興味無窮,但這些僅對黑猩猩的飲食上有意義)。黑猩猩幼意也是用自己的雙手準備食物的,而人類採獵部族的多數食物是透過如尖棍、網、梭襟和籃子這些複雜工具獲得的,很多人類的食物也是用工具準備的(剝皮去殼、碾磨、切割等等)並且用火燒煮。人類也不是像那些易受攻擊的動物那樣,用牙齒和發達的肌肉來抗拒危險的食肉動物,而是再一次使用工具來保護自己。但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