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奮不顧身地在文藝戰線上陷陣衝鋒,使中國舞臺充滿了工農兵的英雄形象,我們要使世界舞臺也充滿工農兵的英雄形象!
這哪裡是“詩”!這哪裡是郭沫若這樣的大詩人老詩人做的“詩”!
這純粹是一篇俗不可耐的阿諛逢迎之詞!
我們可以想見,郭沫若在朗誦這首“詩”時,內心不應該是充滿激情而是充滿痛苦,臉上堆著微笑眼裡卻閃著淚花。是的,我們今天可以很輕鬆、很隨便地批評郭沫若,說他太不值。然而,如果我們回到當時特定的環境中,想到周圍是多大的政治壓力,並多多少少替郭沫若設身處地想一下,難道我們不是更應該對江青一夥表示憤慨,詛咒他們,斥責他們嗎?
●二、批林批孔,厄運難逃
問題是,儘管郭沫若如此“緊跟”,如此表示要“積極認真”地投入“文化大革命”,但還是不能完全逃脫挨批捱整的命運。
這不是郭沫若一個人如此。當時,上至國家主席,下至平頭百姓,即便是主觀上想“緊跟形勢”,“自我革命”,也還是躲不過別人來“革”自己的“命”。
這主要是在“文化大革命”進到後期,在鬧騰了一時的“批林批孔”運動中。
1971年,林彪篡黨奪權失敗於9月13日倉惶出逃,折戟沉沙,摔死在蒙古國的溫都爾汗。這不但令全國人民以至世界各國人民感到驚訝和迷惑,也使毛澤東受到極大的震動,陷入痛苦和失望之中。
毛澤東為了從林彪事件造成的被動中擺脫出來,也為了從這一事件中吸取教訓,不得不對“文化大革命”的發動和結果進行深刻的反思。但是,“文化大革命”已經進行了五年多,江青一夥又氣焰囂張,毛澤東深深陷入了這一歷史錯誤,已經欲罷不能。儘管他也在政策上、組織上作了一些調整,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因整個調整工作並未離開“文化大革命”的軌道,因此,事情不可能從根本上向好的方面起轉變。
“9·13事件”後,在毛澤東的支援下,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一些領導人開展了批判極左思潮,糾正“左”的錯誤,整頓被林彪等人搞亂了的各條戰線,做了大量工作。隨著批判極左思潮的開展,人們對“文化大革命”的不滿和懷疑也在加深。
對此,毛澤東是不能接受的。他始終認為,林彪事件只是區域性問題而不是全域性性問題。他仍然從自己原有的思維模式出發,認為林彪是地主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要復辟資本主義;林彪要搶班奪權正是階級鬥爭激化的表現和結果。林彪事件不是說明“文化大革命”搞錯了,恰好證明了他所說的繼續革命理論的正確性和搞“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他認為“文化大革命”中的具體錯誤可以糾正,但對“文化大革命”的大方向不容懷疑,不容否定。這樣,江青等人的活動就仍然可以通行無阻,最後導致了由批極左變而為批極右,並把“批林整風”變成了“批林批孔”。
“批林整風”變而為“批林批孔”,還有一個很具體很直接的原因。這就是“9·13事件”後,江青等人在收集林彪罪證時,從毛家灣林彪住宅中找到一些日記、題詞和條幅,發現了一些林彪肯定孔孟某些言論的詞句。譬如林彪親筆書寫的“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克己復禮”,“既受於天,又受於人”等等;又從林彪兒子林立果炮製的《五七一工程紀要》中看到了他們攻擊毛澤東的言論,諸如“實際上他已經成了當代的秦始皇”,“是一個行孔孟之道,借馬列主義之皮,執秦始皇之法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打倒當代的秦始皇——B52”等等。江青一夥把這些情況向毛澤東作了彙報。毛澤東聽罷,十分氣憤,並總結了一句話,說:“噢,凡是反動的階級,主張歷史倒退的,都是尊孔反法的,都是反秦始皇的。”又說:“林彪和國民黨一樣,都是‘尊孔(子)反法(家)’的。”
毛澤東這麼一說,江青等人立即認為有機可乘,有利可圖。便以此為尚方寶劍,在全國範圍掀起了“批林批孔”的運動。他們的意圖,是以批孔為名,批“周公”,批宰相,反對和破壞周恩來等人批判極左思潮落實黨的各項政策的努力。因此,他們實際上是不批林,假批孔,而用“評法批儒”來借題發揮,以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這一次,郭沫若雖然說不上是首當其衝,卻也正好吃足了“掛落兒”。原因無它,一是他過去說過孔子的好話,罵過秦始皇,屬於“尊孔”“抑法”派;二是他和周恩來多年的交情,建國以來更是關係密切。
這還有什麼好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