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當作一面鏡子,每念一遍就是照一次,照一次就是對照一下,去尋找自己的毛病。我們照鏡子曉得那個地方髒了,趕快把它洗淨,洗淨就是修正。心裡面骯髒不能覺悟,要讀經,經典是一面鏡子,這個鏡子照一照,知道我們心裡那些地方有毛病,趕緊把它改過來。所以第一步是念熟,第二步是依教奉行,就是依照《無量壽經》來修行。
修行第一要“發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仔細想想我們有沒有?我們要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願心,咱們跟阿彌陀佛是同心同願,真正的同志。同願、同志就是一個人,換句話說,你也變成了阿彌陀佛的化身。所以阿彌陀佛是榜樣,我們要照這個樣子來塑造自己,把自己改變成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心一樣、願一樣。你想想,你怎麼不能往生?決定往生!心願相同。然後言阿彌陀佛之言。言語相同了。平常處事、待人、接物,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念念不忘勸人念阿彌陀佛,這就是言阿彌陀佛之言,行阿彌陀佛之行。
我們的身、語、意三業都像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就是阿彌陀佛乘願再來。這比‘義理再生之身’高明得多,這是即身成佛,成了阿彌陀佛了。把我們凡夫身搖身一變,成了阿彌陀佛再來。本來我們是業報身來投胎的,現在一變,變成了阿彌陀佛乘願再來,這是改造命運最殊勝、最上乘的改法。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
其實這裡面的重點是講妄念——妄想執著。身與數實在講不相干,真正有關係的是心。身是受心的影響,主要的是心地。凡夫的心地,總而言之——自私自利。這是凡夫心,一定墮在數量裡。如果拿佛法來講,若用意識心,亦決定墮落在數量裡,也就是用八識,八識是有為法。佛菩薩為什麼能超越?因為他轉八識成四智,他不用八識,所以不落在數里面。
‘義理之身’,自己覺悟之後,用的是覺心。前面‘血肉之身’用的是迷情,如果用的是覺智,‘豈不能格天’!
尤注說:“精誠所至,金石為裂,此至誠所以格天也。”這有一個典故。漢朝名將李廣,有一次行軍時,路邊草很深,草裡面有一塊大石頭,他看錯了,以為是一隻老虎。他拔弓箭射它,用的力很猛,箭射去插得很深。下馬一看是一塊石頭,自己也很驚訝!想:“我的力量這麼大,箭能插得這麼深!”再射一次就射不進去了,才知是“精誠所至”。正像羅什大師七歲時舉大鐵缽一樣,沒有心、沒有念頭時把它舉起來。再一想:“我人這麼小怎麼能舉得動?”再舉就舉不動了。李廣把石頭當成一隻老虎,不知道它是石頭;知道以後箭再也射不進去了。這是比喻一個人以真誠之心,真誠沒有妄念,所以金石為開。
由這兩則小故事也能證實《華嚴經》講的“事事無礙”。事事無礙是心地清淨到相當程度,才沒有妨礙;如果心不清淨,事事都有障礙,所以觸事成障。心地清淨就沒有障礙了。
“至誠所以格天”,“格”當作感格、感應講。儒家講的格物,“格”是格鬥,“物”是物慾。我們要捨棄慾望,不會被慾望所轉,這叫“格物”。此地講“格天”,“天”就是數,就是定數,也就是我們講的命運;以至誠感格而改變了命運,轉移了命運。至誠就是真心,至誠心就是《觀無量壽經》講的菩提心——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太甲’是商朝時候的皇帝,在早年也是胡作妄為,以後得大賢伊尹的教導,他改過自新。這幾句話是他改過自新之後,對於伊尹感謝的話。
‘天作孽,猶可違’,天命所做的不善是可以改變,我們修善積德就可以改變。“天”就是指天命,天命也就是“數”,我們一般講的命運——是可以改造的。
‘自作孽,不可活’,‘自作孽’是這一生自己造作的不善。‘天作孽’是宿世的,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這一世所得的不善果報可以改,這就是宿命可以改;現前造的罪業,那就沒辦法了。現前繼續再造,你就不會改過。過去有惡因,現在再加惡緣,必定結惡果;過去有惡因,現在斷惡緣,雖有惡因不結惡果,這是一定的道理。
改造命運的原理就在“緣”上——“因緣果報”,“因”是過去生中所造的,沒有法子改變,能改變的在“緣”。譬如說我們種瓜種豆,瓜與豆的種子是因,不能把瓜子變成豆,也不能把豆子變成瓜;因是定數。我們今天想要瓜,還是想要豆,就在緣上加以決定。我們想要豆,把豆的種子種下去,瓜的種子收藏起來,它就不會結果。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