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俄羅斯聯邦的地位與組成,也就並非偶然了。20世紀90年代,地方政權對經濟的影響增加,其正面因素也不少。許多失去了中央幫助的企業很高興得到地方政權的支援,地方政權也願意在所轄範圍內,讓所有的工業與其他行業的企業正常運轉。隨著區域自主權的增長,其文化潛力也有所增加。地方選舉成為俄羅斯民主形成的重要部分。地方層面上,在管理土地產權、私有化、改革城市住房管理體系方面也進行了重要的試驗。
俄羅斯的每個地區幾乎都積累了對全國來說值得學習與運用的經驗,許多地方領導因此在俄羅斯國內享有很高知名度。但在有些地區的經濟創舉與政治實踐中也有不少不合理的做法。許多地區的貪汙與犯罪現象非常嚴重;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與生活水平的差距還很大;俄羅斯有很多地區人口很少,經濟蕭條落後,沒有中央的大幅度補貼,他們就無法生存。
正因如此,可能會考慮加大聯邦主體規模的建議。甚至有些實力很強的州也提出了合併的建議。比如克麥羅沃州州長阿曼·圖列耶夫建議,將產煤區庫茲巴斯與糧食產地阿爾泰邊疆區合併,再加上石油開採基地秋明州。據一些專家的意見,聯邦主體的最佳數量是30~35個。但這是一件長期的任務。
鞏固與發展獨聯體成員國一體化
世界所有地區的一體化趨勢都在加深。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的後蘇聯空間,佔主導的是分離傾向。這未能給生活在這裡的任何民族帶來益處。政治家的失誤與自負導致了幾億人口生活水平下降,所有新的國家都成為受害者,儘管程度有所不同。在仍然沒有徹底平息的軍事衝突中,有幾十萬人喪生,幾百萬前蘇聯公民成為難民。
根本無需證明,俄羅斯不可能對獨聯體國家的狀況漠不關心,而整個前蘇聯空間仍然是俄羅斯國家利益最重要的地區。俄羅斯聯邦對所有獨聯體國家來說也是最有吸引力的中心,這些國家若是不與俄羅斯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想得到正常的發展是不可能的。這是國家間的地理位置,國家大小,經濟、文化與科學聯絡,統一的交通體系,還有從蘇聯繼承下來的統一的基礎設施所決定的。還有共同的歷史,無論其中有些篇章是多麼沉重。
20世紀90年代中期,烏克蘭與喬治亞加強尋求和北約與西歐國家的新型關係。亞塞拜然與土耳其、哈薩克與中國都努力發展政治與經濟聯絡。但這些努力並未取得獨聯體國家政治精英所預期的成果。我們可以再次確信,無論在今天,還是更遠的將來,沒有俄羅斯的參與,獨聯體國家經濟與文化很難發展,甚至在很多情況下乾脆就是不可能的。獨聯體國家以前建立的大企業、療養地、農業部門、高校與科研機構是為了整個蘇聯的需求而設立的。摩爾多瓦、外高加索與中亞的主要資源,成功地補充了俄羅斯的資源,但對於西歐國家、伊朗、土耳其來說,並不具什麼特別重大的意義。烏克蘭、白俄羅斯與波羅的海各國的過境運輸,無論對於俄羅斯,還是對這些國家本身都有重要意義。
獨聯體國家一體化的程序至今很緩慢,這類事情可能也並不需要操之過急,它需要的是一體化關係的可信與鞏固程度。近幾年來,相比之下,俄羅斯與白俄羅斯之間的關係進展較快,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間的一體化程序要緩慢一些,進展更緩慢的是俄羅斯與外高加索各國,俄羅斯與沒有加入獨聯體的波羅的海各國之間的一體化程序最弱。
普京在經濟上的兩難抉擇(22)
但是,關於獨聯體毀滅與崩潰的說法與預言並不符合實際情況。在許多方向上,獨聯體內部得到鞏固的不僅是經濟空間,而且還有國防空間。在獨聯體領土上,現實存在著統一的資訊空間。俄語仍然是獨聯體各國之間交往的工作語言,因此,獨聯體國家各企業間的商務信件仍然是用俄語寫成的。如果不用俄語,喬治亞、摩爾多瓦的企業與哈薩克、吉爾吉斯的企業之間,還能透過何種語言進行交流呢?
眾所周知,2000年秋在阿斯塔納簽署了歐亞經濟共同體成立宣言,成員國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與塔吉克。宣言表示,在此聯盟範圍內,各國公民可以自由流動,到對方國家高校接受教育等。烏克蘭、摩爾多瓦、喬治亞和亞塞拜然沒有參加這個新的一體化組織,不過,來自這些國家的公民正是佔在俄羅斯臨時工作的“外籍工人”的大多數。如果沒有在俄羅斯工作的100萬喬治亞公民與100多萬亞塞拜然公民的幫助,這些小國家的生活就更加困難了。
我們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