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3 / 4)

小說:誤入桃花源 作者:剷除不公

,而且把儒家的禮誤用到格致。沒有仁愛,不平等的社會里,必然導致剝削與壓迫。這裡又扯遠了,我們還是言歸正傳。

魯迅試圖改變國民精神,實際上就是希望同為下層的民眾應該互愛,而不是充當看客,像阿Q一樣,他本來也是弱者,但他本性還是欺弱怕強,沒有對與他一樣處境的人們的絲毫同情心,這是民眾愚弱之處和可悲之處。這種看客精神本質上是比統治階級那裡嚐到的,因為在民眾的潛意識裡,民眾也想成為統治階級中的一員,就像孔乙已一樣夢想有招一日成為舉爺,享受榮華富貴。實際上,民眾身處下層社會,心裡卻還是統治階級或上層社會的思想,所以阿Q幻想:

……第一個該死的是小D和趙太爺,還有秀才,還有假洋鬼子,……留下幾條麼?王胡本來還可留,但也不要了。……

“東西,…直走進去開啟箱子:元寶、洋錢、洋紗衫,……秀才娘子的一張寧式床先搬到土穀祠,此外便擺了錢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趙家的罷。自己是不動手的了,叫小D來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趙司晨的妹子真醜,鄒七嫂的女兒過幾年再說。假洋鬼子的老婆會和沒有辮子的男人睡覺,嚇,不是好東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吳媽長久不見了,不知道在那裡,——可惜腳太大。”

欺弱怕強,缺乏仁愛精神和鬥爭精神,這就是中國國民的劣根性,也是阿Q精神的一個方面。我們在《水滸傳》裡可以看到梁山好漢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仁愛精神和鬥爭精神,但以宋江為首的梁山好漢從聚義到忠義,內心本質上仍然是想成為統治階級中的一員,旱路了梁山英雄的惡根性,最終斷送了梁山英雄的偉大的“無產階級**事業”。

生命的存在,不僅是物質的肉體的存在,而且還是精神的心靈的存在。物質永遠而且也只是精神的基礎而已,物質的發達和強大並不必然造成精神的發達和強大。心不變則人永遠不變,精神不改變則人永遠是老樣子。欺弱怕強的現象是中國人精神的普遍現象,人從欺弱中得到一種*,釋放了怕強的壓抑,取得了暫時的心理平衡,也就是爭取到了做奴隸的權利。中國人既缺乏儒家的仁愛精神,又缺乏西方人為自由而鬥爭的精神。我們從《西遊記》裡看到了孫悟空的反抗精神,但孫悟空的精神世界同樣是貧乏的,他只是想“皇帝輪流做,何時到我家”,他也只是想成為統治階級或上層社會的一員,根本不是為自由而鬥爭。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就是學而優則仕,成為統治階級或上流社會的一員,在下層民眾中耀武揚威,中國人的“衣錦還鄉”意識就是這樣。這些奮鬥目標與其說是為精神而鬥爭,不如說是為物質而鬥爭。

任何社會的本質都是不平等,在人類歷史上從來都沒有出現過真正的鬥爭,將來也很難會出現真正的平等,人與人的不平等似乎是一條千古不變的規律,只是形式上有所改變而已,一種新的不平等取代舊的平等而已。在不平等的社會里,人們沒有儒家的仁愛精神,人人欺弱怕強,為物質利益而勾心鬥角淪為物質的奴隸,這種仁愛精神如果深植於人心,那麼美好的社會和光明的世界,就不必等到若干世紀以後了,光明的世界馬上就可以來臨。冰心一手拿著超人精神,一手拿著仁愛精粹,像個女菩薩一樣把光明撒播到人間。我們中國人缺乏的就是這兩種精神:超人精神和仁愛精神。這是治療一平等社會中的種種痛苦的兩劑良藥。超人精神就是不怕強的精神,仁愛精神就是不欺弱的精神,只要根除了中國人的欺弱怕強的劣根性,中國人的精神才會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超人精神就是為自由而鬥爭的精神,仁愛精神就是為社會而和諧的精神,前者是聖火精神,後者是純水精神,只有具備了這兩種神聖純潔的精神,所有的生命才會活潑才會旺盛。

魯迅小說的深刻就在於貫穿著探尋人的存在的終極問題,人為什麼而存在,什麼可以證明人是存在的,人的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魯迅的小說是關於人的存在的小說,魯迅在小說中大聲吶喊,希望重新人們對幾千年人的“存在的遺忘”的記憶。中國人沉睡了兩千多年,人的存在被遺忘了,狂人發現在等級森嚴的社會里他的存在的虛無,人人都想吃他,連他的大哥也不放過他,狂人發現了人的存在,卻墜入了虛無。祥林嫂也在追問人的存在,但是她也意識到存在即生命的痛苦,在無法介入等級社會找到自己的位置時,她在絕望中死去。阿Q在不平等的社會里寧願麻醉自己,在現實中受盡屈辱,卻欺弱怕強,自欺欺人,在精神上在幻想中戰勝了他人,得到暫時的快樂,為精神的勝利中他得到了空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