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也就是崇禎皇帝煤山上吊三天後,吳三桂在永平府(府治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張貼告示,有“本鎮率所部軍隊前往北京朝見新主,所過之處一定秋毫無犯,地方百姓不必驚恐”等語,證明他已率領部下兵馬前往北京準備接受李自成的改編了。三月二十六日,吳三桂率領部下行至河北玉田縣,離北京已經不遠了。但就在玉田縣內,吳三桂突然改變了主意,由準備投降大順轉而對大順持敵對態度。產生這一急劇變化的原因據說就是吳梅村詩中所說的“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在玉田遇到了從北京來的大順軍的使者,聽說留在北京的愛妾陳圓圓為大順軍大將劉宗敏所擄,後又被李自成奪去,鬚髮奮張,勃然大怒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天下人!”隨即抽出佩劍,一劍砍下來使的頭顱,他的計劃也就徹底改變了。
但如果我們究其根底就會發現,吳三桂當時無論做出什麼決定,最終的意圖還是要維護和擴張自身利益,無論是降順還是降清都是如此。陳圓圓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吳三桂作為一個當時名震天下的將領,是不是真的會因為一個女人而賭上自己的政治前途,恐怕還是值得商榷。很可能是從北京傳來的訊息…尤其是家人沒有得到有效保護(陳圓圓被擄)的訊息…使他疑竇頓生,猜測李自成的召見很可能是一種騙局,將會對自己採取不利行動。於是,為了保命,他驟然變卦,帶領部下兵馬又調頭直奔山海關,從背後對鎮守關門的唐通部發起突然襲擊。
唐通的兵力大約只是吳三桂部的五分之一,加以根本沒料到吳三桂竟然變卦,猝不及防,山海關於是重新落入吳三桂手中。唐通率殘部撤至一片石,大順的其他官員也紛紛逃回。
吳三桂又下令軍士為崇禎帝服喪,設座遙奠,齧血結盟,立誓掃滅李闖,為明覆仇。也就是“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具體事件原型。形勢從這個時候開始陡轉急下。歷史究竟是不是因為陳圓圓而改寫我們無從考證,但是歷史因為吳三桂而改寫卻是不爭的事實。歷史人物在重要關頭的選擇,給歷史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完全改變了國家命運的走向。吳三桂自忖光憑自己的兵力與闖王交戰難操勝券,於是派副將楊坤持書到滿清大營,求滿清睿親王多爾袞出師相援。如此一來,他是準備以父母妻子的性命作代價的。他還致書父親說:父既不能為忠臣,兒安能為孝子乎?兒與父訣,不早圖,賊雖置父鼎俎旁以誘三桂,不顧也!”在國家民族急劇動盪的歷史關口,有些人處在特殊的位置上,可以對時局施加重大的影響;而更多的人則是被命運的漩渦所擺佈,連性命都由不得自己!
就這樣,勝利天平的最後一個砝碼,加到了滿清那一邊。
猝不及防的機會(1)
後金…後來的大清…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大汗,處心積慮,都沒能開啟通往中原大好河山的大門,結果皇太極剛剛駕崩,天賜良機竟然不期而至。
這正是: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公元1644年,大明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而在大清,是順治元年。前一年,也就是大清崇德八年,八月庚午日,大清的第二位皇帝,英明神武的清太宗皇太極,龍馭賓天。皇太極是一代雄主,他從父親努爾哈赤手中繼承了一個統一的女真族和強大的後金國,在位十七年,透過他自己的努力,重用漢臣,注重學習漢族先進的制度文化,把父親的這份遺產發揚光大,改女真為滿洲,改後金為大清,變成了更加團結和強盛的滿清王朝,使得大清從一個明朝的藩屬小國,變成了能與明朝一爭天下的少數民族政權。對於滿清來說,這是他們的龍興之時,一切都是蒸蒸日上。但是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來說,滿洲的興起,卻是封建專制制度的一次迴光返照,中國就此失去了剛剛露出的一絲近代化的曙光。
因為滿清所學習的漢族“先進的”制度文化,從世界歷史宏觀角度來說,實際上已經是腐朽落後了。皇太極不可能知道他的所做所為對後世會產生何等巨大的影響,他只知道,大清國日漸強盛,大明朝則是日薄西山。在這樣的形勢下,他難免會生出逐鹿中原,問鼎天下的野心。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只是在他眼下,卻還是有一個巨大的障礙。那就是大明朝的寧遠…山海關防線。這條防線是大清的傷心之地:當年先皇太祖努爾哈赤,就曾在寧遠被名將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所傷,後來鬱鬱而終。後來皇太極雖然多次率兵繞過山海關,取道蒙古南下,還用反間計使得崇禎皇帝殺了袁崇煥,但是袁崇煥留下的遼東明軍,以及遼東明軍所鎮守的寧遠…山海關防線,仍然是大清八旗鐵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