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讓赫比一漢考拿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座留聲機。
每一年,我都期盼著格萊美上能夠看到一些黑馬,但自從埃文一貝爾和諾拉一瓊斯之後,我已經很久沒有驚喜的感覺了。這幾年來,我覺得格萊美的夜晚就好像是美國人一年到頭最中規中矩的時候,沒有一點兒叛逆,根本就沒有冷門。一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原來這只是一場唱片工業頒發的商業評定資格證,告訴那些獲獎人:你們很優秀,因為你們為美國唱片工業完成了出sè的創收工作。
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意義。”
“滾石”對格萊美的評語不可謂不重,甚至可以說是嚴厲的。
其實如果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格萊美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就一直在被詬病過於商業化,即使在埃文一貝爾大獲全勝的那幾屆也是如此,不過唯一不同的是,埃文一貝爾的專輯“音樂至上”這才使得格萊美的商業氣息稍微沒有那麼令人討厭而已。但真正考慮一番就可以看出,埃文一貝爾拿獎,其實也是商業上的一種勝利,因為埃文一貝爾的專輯往往都能夠取得驚人的銷量成績。
那麼,從這裡又看出什麼了呢?商業,從來都不是可恥的一件事,因為大家都知道,格萊美要舉辦下去,沒有廣告贊助是不可能的事。但向商業妥協、向觀眾示好,並不代表音樂本身的流逝。還是那句話“沒有音樂只有流行……”這是絕對不行的。
格萊美一直努力在尋找藝術和商業之間的平衡點,這同時也是每一個頒獎典禮必須探索的重點。但目前看來,格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