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力量開始進行更多作品的北美髮行工作。
“蕾切爾的婚禮”是喬納森-戴米自己籌資拍攝的,目前依舊沒有發行商,自從1993年的“費城故事”之後,喬納森-戴米已經先後搞砸了六部電影,不止是商業領域·在文藝方面也後繼乏力。所以“蕾切爾的婚禮”發行工作也重新回到了起點——以參加電影節的方式尋求發行商。
所以抵達威尼斯之後,第二天開始埃文-貝爾就開始在各個電影的首映式會場來回穿行,同行的還有泰迪-貝爾。
在觀看完“拆彈部隊”之後·埃文-貝爾終於明白了為什麼影評人總喜歡說凱瑟琳-畢格羅是一個強勢的導演。這裡所說的強勢,並不是說凱瑟琳-畢格羅的個性,而是另有所指。
眾所周知,在各大頒獎典禮的獎項安排之中,最佳影片是嘉獎整部作品,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獎項自然是嘉獎各個部分的司職人員。這也使得拿獎電影可以區分為多種型別,比如說橫掃型,“沉默的羔羊”當初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比如說突出性,僅僅拿下影后的“男孩別哭”,僅僅拿到最佳導演的“毒。品網路”。簡而言之·就是一部作品是突出了某一個環節還是全面呈現出佳作態勢。
之所以說凱瑟琳-畢格羅是一個強勢的導演,就是說在她的電影裡,作為導演的風格烙印實在太過鮮明,所有對影片的關注力和讚譽度都會集中在導演一個人身上,至於電影的演員、配樂等部分就徹底淪為了配角,不是說這樣不好·只是突出性不同罷了。凱瑟琳-畢格羅在導演位置上的出彩將電影其他環節都掩蓋住了。
埃文-貝爾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