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
一片附和聲中,這兩個字格外清晰。
不得不說,早期的影視工作者真是虛懷若谷,聽取意見。像陳大導,拍《霸王別姬》的時候也是虛懷若谷,後來就聽不進人話了。
王扶林不用看就曉得是誰,道:“小許,說說你的看法。”
“呃,這個挺長……”
許非理了理思路,道:“《三國演義》在民間的流傳度非常廣,老百姓喜聞樂見。但你問他們,有幾個把原著完整看一遍的?
肯定很少。都是透過連環畫、京劇、評書、民間故事這些形式瞭解,因為原著有閱讀門檻,看不懂。
魯迅評紅樓講過一段:‘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
三國也一樣。
知識分子喜歡它的藝術價值,縱橫捭闔,政治層次。那還有些人喜歡什麼呢?
很簡單。桃園結義,征戰沙場,關二爺斬顏良誅文丑,趙子龍血戰長坂坡,三英戰呂布!
他們喜歡的就是這股英雄氣,就是這股勇武!結果咱們把它一筆帶過,那還叫三國麼?
其次是觀影感受。
書中武戲佔了相當大的比重,我們演員、造型、人物塑造做的再好,就像關公捋著鬍子威風凜凜,結果一出招笨手笨腳,這叫什麼?光說不練!
所以我強調一個事情,勇武之氣,是三國很重要的一項魅力。
我們可以說,現在條件有限,達不到原著描寫的精彩,我們儘量去做。但如果從最開始的調子上就輕視了,弱化了,這是滅自己的心氣。
當然了,排兵佈陣、大規模戰場我不懂,我是指陣前鬥將,兵卒廝殺這些。”
“……”
一番話說完,不少人蠢蠢欲動。
本來嘛,男人喜歡三國,很大程度上就是那份武力值。誰不想看三英戰呂布,誰不想看長坂坡?
但現在是將文字轉化成影像,要考慮很多實際問題。
短暫沉默,一人問:“那你的意思,還得去香港請人過來?我覺得胡扯,三國古樸厚重,走寫實風,總不能打著打著就飛起來吧?”
“就是啊,香港走江湖套路,三國又不是武俠劇。”
“對,絕不能搞飛天遁地那一套!”
“……”
一片嚷嚷中,許老師又嘆,“這是我要說的第二點,思維問題。
就比如香港,大家對香港功夫片瞭解多少?
前幾年兩地交流周講過這個東西,那邊早期的功夫片都是脫胎於戲曲,早期的武行也是梨園出身,一招一式清清楚楚,規整的不得了。
只是影視產業發展太快,為迎合商業市場,才不斷推陳出新,博人眼球。
我無意冒犯啊!我只想說,別總把事情簡單歸類,要麼這樣,要麼那樣。一提香港就是江湖路數,飛天遁地。一提武戲,就是三國寫實,古樸厚重。
這叫思維上的一刀切。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啊!我不知道三國應該寫實麼?
我在講這個分寸感,在契合整體風格的基礎上,如何讓武戲更好看一些!”
“……”
之前開口的幾個人,臉上一陣紅一陣白。
王扶林不自然的咳嗽兩聲,他也承認,因為國內不擅長武打戲,有點規避弱項,突出強項的意思。
“那你什麼意見?”任大惠問。
“首先還是請香港的武行過來,不用擔心風格,主導權在我們手裡,我們提要求,他們執行。
就算他們不會設計此類動作,那邊經驗豐富,在鏡頭運用和氣氛營造上也能聽聽建議。
其次,遵照王導最初的想法,在國內找一些專家、武術家,一起研究這個兵器怎麼使。
原著寫雲長造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關羽能拎著八十二斤的兵器上陣殺敵,說明他的力量天人之姿。
最起碼最起碼的,咱這一刀劈下去得威猛點吧?”
話說完了,王扶林沉默良久,道:“《三國演義》這麼大的任務,一個人是完成不了的,要群策群力才行。
我覺得武戲文唱可以,聽小許說的也能操作。這樣吧,等那兩位導演到齊,我們再開一次會,確定武戲到底怎麼打。”
………………
10月末,天氣轉涼。
北影廠內,鄭小龍帶著馮褲子找到了一位熟人,導演夏剛。
他跟張國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