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深城(1 / 2)

小說:從1983開始 作者:睡覺會變白

“吱呀!”

馬衛都推開一間四合院偏房的小門,扇了扇空中的灰塵,“就這兒了,兩間屋子,擺設還算過得去,你看一眼。”

許非瞧了瞧,跟鞍城格局差不多,裡屋是床,沒有炕,然後有個燒蜂窩煤的小爐子,衣櫃桌椅什麼的也都有。

“成,價錢怎麼算?”

“我朋友那意思,就讓你給看看房子,別損壞了,沒事再給打掃打掃。你先住著,那仨瓜倆棗的就不要了。”

這好事肯定接受啊,許非笑道:“謝謝那位朋友,也謝謝馬老師。”

“嗨,我算什麼老師,都是朋友抬舉。”馬衛都笑了笑,小眯縫眼愈發細密。

其實他也挺詫異,就在前幾天,一個電話忽然打到編輯部,說是許非找。他想了一會才記起這麼個人,哦,在公交車站打架那位。

倆人聊了聊,說是想租個房子,請自己幫忙問問。

馬衛都跟大多數京城子弟一樣,骨子裡也瞧不起人,但他不說,這點比汪朔強。畢竟結了婚,也幹了幾年編輯,每天來來往往的,面上能過得去。

他屬於蔫壞、機狡那種,倒騰古董的時候沒少得罪人,後來悟了,說要捐出去洗淨身——其實就是左手倒右手。

老馬愛交朋友,用自己的話說,“好的壞的都交,人品那是以後的事兒。人品人品,慢慢品出來的才叫人品。”

何況還有打架的人情沒還,所以他就幫著問問,結果還真有,一朋友出國了,留著間空屋子。

倆人出了來,正碰見主屋一大媽買菜回來,“嘿,你倆幹嘛的?”

“老五朋友,租這房子住。”

“真朋友假朋友啊,別糊弄老年人,我可告派出所去。”

“老五屁股後頭有顆痣,您知道吧?”

“喲,那是真朋友,住著吧。”大媽進屋了。

隨後,許非請馬衛都吃了頓飯,隨便聊了聊,也沒聊深。

他是沒辦法,這年頭的房子都是國家投資,單位發放,前兩年才“允許私人擁有住房”。而且人生地不熟,找上天也不一定找著。

送走了老馬,他又買了床被褥和日用品,有長期駐紮的意思。

當天對付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許非就踏上了去深城的火車。

…………

“這特麼是郊區吧?”

一個炎熱的下午,幾天內連番導車的許非揉著屁股從羅湖汽車站出來,抬眼就是一大片綠油油的農田,不遠處還有連綿青山。

羅湖遠沒有日後的繁華,車站是個磚房和一排茅屋,不過附近就是工地,一座新站房正拔地而起,另配著人行天橋。

對面便是香港的羅湖火車站,有荷槍實彈計程車兵把守。

深城今年會推行暫住證制度,但他掃了幾眼,沒見著聯防隊,遂放心大膽的往市區走。

與別的地方相比,這裡有著完全不同的魅力。落後與創新並存,農業與大樓同在,一邊是正在建造的搞建築,一邊是爛泥土地,農民趕著牛,悠哉悠哉的在後世最繁華的地段溜達。

香密湖滿是低矮的石棉瓦房,河邊也是一溜的客家民居,另有無數人揹著大包小包,帶著忐忑和嚮往,來此搏一搏前程。

野蠻,粗獷,躁動,處處激情。

許非到了人口比較集中的區域,找了家旅店,稍微休息了一會,又在店主的指引下來到一條老街。

老街異常繁華,雖沒有高樓大廈,但兩側全是各種各樣的低矮店鋪。人流不息,買賣自由,頗有九十年代小縣城的風光。

他拐進一條衚衕,裡面又有十來家服裝店。

前邊是鋪面,後邊是工作間,都是小作坊式,十幾二十臺縫紉機,每天能做幾十上百件衣裳。

在改革開放初期,香港為了降低成本,把大量的成衣加工、玩具加工搬到了深城。

既有港商回來投資建廠,也有內地人的家庭作坊,這些原始步驟的積累,才為日後深城服裝業的興盛打下了基礎。

許非隨便進了一家,鋪面特別小,牆上、架子上都是服裝。

“你好,你想買什麼衣服?”一個小姑娘過來招待,普通話不太利索。

“哦,我先看看。”

他轉了一圈,發現款式都很簡單,多為襯衣和短袖。

“這件多少錢?”他摸著一件的確良白襯衫問。

“十四。”

好傢伙,比北方便宜一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