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中無非有兩點,一是大家的娛樂方式很少,另外一方面,就是電影和電視都需要花費很高的代價,而收音機不同,一臺小的收音機,最便宜的只需要幾十塊錢,最貴的也不超過幾百塊。
但電影和電視就不同了,電影屬於消耗品,購買一張票就要五塊錢,而且只能看一場。電視機的價格就更高了,最便宜的二手也需要幾百塊,這期間不僅要付出買電視機的錢,還有電費,還有線路的費用。
哪裡比的了收音機划算,再加上收音機同樣可以聽歌曲,聽戲曲,聽評書,聽廣播,聽小說,一筆錢享百樣事,孰多孰少,自然不用多言語。
所以隨著《鬼吹燈》廣播劇的熱播,在第三天,霍英雄踏入一座古墓的那一刻,路途中碰到的鬼怪殭屍,雖然配合音效聽起來有點嚇人,但卻是讓不少收聽的聽眾們,直呼過癮。
廣播中所講述的各種鄉野傳聞,民間故事,彷彿都帶著大家重新回到曾經聽過的一些坊間傳聞。
香港商業電臺,一連播出七天,七天夜晚七點的收聽率可謂是爆棚。
雖然現在檢測收聽率的手段很簡陋,不似後世可以採用科技的手段檢測實況收聽人數,但科技不發達的時代,同樣有他們的檢測方法。
當下電臺獲取收聽人數的方法,大致方法分位三種,即走訪法、日記卡法和寄信法。
走訪法簡單明瞭,派遣電臺的外派人員,挨家挨戶的敲門詢問。
日記卡法,是以那些電臺一本64開的小冊子,一本小冊子可以記錄一名聽眾一週七天的個人收聽情況。
當然不是每個聽眾都有小冊子可以記錄自己七天收聽情況的,畢竟紙還要錢呢,收聽廣播的人那麼多,怎麼可能一人一份,還保證每七天一換?
至於寄信法是看每日每週每月收到的訪信有多少,來綜合判斷出收聽人數。
這些方法檢測出的收聽人數肯定是不準確的,但最少能有個最低收聽率。
從《鬼吹燈》開播的第一天起,何佐芝就讓下面的員工開始動起來,儘可能的走訪更多的聽眾,詢問一下對這部劇的感官如何。
七天下來,電臺最終得出的結論,那就是《鬼吹燈》大幅度的提高了香港電臺的收聽率,每天七點到八點半,這一個小時三十分的時間裡,根據臺裡的評估人員估算,最少有超過三十萬人收聽,這還是最低數的,畢竟收聽率這東西沒有後世科技的幫忙,很難實況檢測到。
這一好訊息,自然令何佐芝高興壞了,他投資這部廣播劇,去掉給霍耀文的一萬塊外,光配樂、音效、和員工的加班費,這些都花了不少錢。
這下提高了電臺的收聽率,能夠獲取到的電臺廣告費就更多了。
廣播劇大獲成功,不光何佐芝高興,就連《東方日報》的李道光也高興的不行,電臺收聽率很難檢測到實況人數,但報紙就不同了,賣一份算一算,第一天廣播劇開始的時候倒是沒怎麼增加,但是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報紙銷量蹭蹭的往上漲。
從最初的日銷八千多份,到這七天時間裡,日銷九千,一萬,一萬二,一萬三的快速增長著。
這種肉眼可見的增長速度,李道光簡直是興奮的不行,他萬萬沒想到一家才開辦了兩個月的報紙,就能夠日銷萬份。
而且伴隨著《鬼吹燈》廣播劇在全港繼續熱播,帶動的報紙銷量將會再一次提高。
這頗有點當年金鏞開辦明報,撰寫武俠小說來提高報紙的銷量一樣。
《東方日報》的報紙銷量大增,對於像早已成名已久有自己忠實讀者的《大公報》《文學世界》《明報》等報紙來說,其實受到的影響並不是很大。
因為這幾份報紙的定位不同,面對的讀者群自然也是不同的,看《文學世界》的,大多數年輕人,有以喜愛言情的女『性』為多。
《明報》則是一些知識分子,在報紙上觀看最新的國際新聞,或者一些名人專欄。
所以《東方日報》銷量大增,影響不到這幾家大報,但對於一些中小報紙來說,就是存在關係競爭了。
現在的報紙,除了新聞以外,就是以小說散文或者小道馬經,狗經為主。
《東方日報》現在還沒有後世那樣確定自己的報刊報章,所以主要還是以小說,馬經,狗經為主。
這樣一來,《東方日報》的報紙銷量大增,就牽動了同樣以小說、馬經、狗經為謀生的中小報紙的蛋糕。
所以當《東方日報》報紙大漲,其它報紙銷量下跌以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