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出來的資訊,他也大致知道西方正是這個時期慢慢超越大清,以至於最後西方不遠萬里跑來侵略大清。
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重新上演,他必須採取一些措施應對才行。
而現在就是一個不錯的時機,可以直接把珍妮紡紗機拿來使用就行。
這樣一來,就可以時刻領先西方,以免將來西方的紡織業對大清造成衝擊。
想到此處,他看了看下方早已準備好筆墨紙硯的官員,這才放心許多。
珍妮紡紗機可以極大的提高紡紗效率,他特意讓官員做好記錄準備,以便到時候可以大規模推廣到全國。
【更有意義的是棉花,它起源於南亞、東非和美洲中部,印度人最早從棉花纖維中織成棉線。
棉花種植逐漸傳到全世界,也傳到中國。
十八世紀,中國的棉產業僅次於印度,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棉花產業中心。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人物,黃道婆和朱元璋。
黃道婆是宋末元初人,著名的棉紡技術改革者。
黃道婆在海南居住時,向黎族婦女學習棉紡技術。
返回故鄉後,積極傳授技藝,革新工具,推廣棉花種植。
在棉紡產業的彈、紡、織的各個流程中都做了革命性的創新,對促進長江流域的棉紡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長三角地區成為棉花種植基地和紡織中心,逐漸形成城鎮群,對明清兩代江南的經濟繁榮產生深遠影響。
明朝建立之初,從小捱過凍的朱元璋大力推廣棉花。
朱元璋頒佈法令,要求全國自耕農必須有一定量的棉花地,推出免稅政策。
用種植棉花成績考核地方官員,印刷推廣農書,恨不得去手把手教。
在朱元璋在位期間,每年棉花都豐收,棉花開始突破地域限制,種到大江南北。
明初的這場棉花總動員影響深遠,棉紡製品由奢華品變成老百姓的日常品。
開國之初那個民生凋敝的大明王朝,逐步實現了民富國強的輝煌。】
黃道婆:我不過就做了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沒想到還能被歷史銘記。
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天幕中,黃道婆詫異之餘,倍感激動。
能夠出現在影片中,就意味著被歷史記載,意味著青史留名。
她沒想到自己普普通通一個老婦人,居然也有流芳百世的待遇,多少讓她有些受寵若驚,不敢想象眼前的一切。
黃道婆身邊的人紛紛向她表示祝賀,那羨慕的小眼神看得黃道婆滿心歡喜。
這種被大家尊敬的待遇,她以前可從來沒有過。
她之前向大家傳授棉紡織技藝的時候,都沒有像今天這般受人尊重。
這一刻,他感覺以前不計回報的傳授技藝一切都值了。
她此刻暗下決心,要在接下來的歲月更加積極傳授棉紡織技藝,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的青史留名。
朱元璋:咱正因為知道棉花的重要性,才會如此費盡心力的推廣棉花,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讓大明百姓都不用挨凍。
只有親身體會過寒冷天氣挨凍的感覺,才知道棉花的重要性。
他不希望大明的老百姓也遭受那樣的窘迫,所以才把棉花的推廣工作列為大明政務的頭等大事。
不過還好,在他不遺餘力的推廣下,大明老百姓總算是用得起棉花了。
【紡車絕對是中國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有千餘年曆史。
它只有木架、釘子、繩輪和手柄四部分,易於操作,一直被廣泛利用,到現在也沒有被淘汰。
紡工坐在旁邊,一隻手轉動繩輪,帶動紗錠旋轉。
另一隻手拿住棉紗條,拉出一定距離後,棉條旋轉捲成紗線,力氣不能大,距離不能遠,這個動作叫加捻。
紡工一邊捻著棉花,一邊搖著紡車,搖到日落西山,搖到月影西斜,時光深處不緊不慢。
這種手搖紡車作為農業文明的象徵,悠悠鳴唱,陪著人類走過漫長的歲月。
它在不斷演變,首先是用連桿曲柄做成踏板紡車,用腳踏帶動繩輪轉動,完成加碾牽伸工作,約出現在東晉。
黃道婆改進的三錠腳踏紡車效能良好,操作簡易,被廣泛採用。
南宋後期出現以水為動力驅動的水轉大紡車,用於加工麻紗和蠶絲。
水流衝擊帶動紡車執行,大紡車上錠子數多達幾十枚。
更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