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端(3 / 4)

是紗錠是可以一邊旋轉一邊退後抽線,加捻和卷繞同時進行。

這個功能比西方的珍妮紡紗機還厲害,具備了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比西方水利紡織機械早了四百多年。

在手工機器紡織階段,東方到達了很高的水平,長期以來獨孤求敗。】

劉徹:快,把三錠腳踏紡車和水轉大紡車的圖紙記錄下來。

影片中一邊演示紡車,一邊進行講解。

劉徹生怕慢了一步,趕緊讓等候多時的小吏記錄下來。

這些紡車雖然不是珍妮紡紗機,但也是大漢之後朝代出現的新物件。

不管是南宋,還是元朝,距離他的大漢有上千年曆史。

這也就意味著這些出現的紡車遠比他大漢的要先進很多,可以藉此機會提高他大漢的紡車工藝。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意外收穫,珍妮紡紗機還沒有出來,就已經收穫了兩種紡車的製作圖紙。

他找來的小吏在記憶力方面很有天賦,可以做到過目不忘。

小吏畫完之後,他仔細看了看,非常滿意,可以說是分毫不差。

南宋之前朝代的商人,無不驚喜連連。

紡車的圖紙出現那一刻,他們就讓人記錄下來了。

有了圖紙在手,想要製造出紡車輕而易舉。

尤其是那個以水為動力驅動的水轉大紡車,看得他們異常欣喜。

水流衝擊帶動紡車的執行,大紡車上錠子數多達幾十枚,光是想一想那種場景就振奮人心。

這樣的水力紡車製造出來,一定會受到很多人的瘋搶,讓他們賺得盆滿缽滿。

要不是等會還有重頭戲,珍妮紡紗機還沒有亮相,他們恨不得現在就開始著手製造紡車。

【可惜,紡織技術的第二次飛躍卻沒有出現在東方,而是發端於英國。

它以動力機器為特點,引發了近代工業革命。

中世紀時,英國興起了毛紡織業,英國毛呢製品深受各國歡迎,壟斷歐洲市場。

在利潤驅動下,商人大量投資到毛紡織業。

英國社會結構逐漸分化,出現著名的圈地運動。

很多失地農民變成了牧羊人,剪毛工、紡工,提供廉價勞動力,為後來工業革命打下基礎。

奧斯曼帝國阻隔海上貿易後,歐洲只好找新通道。

經過一番歷險,英國航船到達了鼎盛時期的印度莫臥兒帝國。

這時印度棉花大放異彩,佔全球紡織品貿易的四分之一,遠銷到美洲和日本。

年稅收達到一億兩白銀,是同時期明朝的十幾倍,控制著全球四分之一的經濟體量,被稱為印度最後的黃金時代。

精美的印度棉製品橫掃世界市場,英國陷入印度紡製品的汪洋大海中,經濟遭到致命的衝擊。

英國禁止在本國銷售印度棉布,徵收高額關稅,同時鼓勵本國商人投資棉織業,激烈的競爭由此開始。

歐洲不產棉花,勞動力也不夠,英國只好在生產效率上下工夫。

政府制定各種政策鼓勵發明,棉紡織業發明最多。

之後的一百年,英國棉紡織業不斷髮生技術革新,實現棉織業的工業化。

1785到1850年,英國棉製品產量提高了350倍。

英國在與印度的競爭中逐漸勝利,壟斷了整個棉製品的世界市場。

棉紡業的革新帶動了工業革命,百年的經營後,打通任督二脈的英國最終把印度變成殖民地,成為英女王王冠上的明珠。】

朱元璋:好傢伙,印度的年稅收達到一億兩白銀,是同時期明朝的十幾倍,這還了得,不行,不能再搞海禁政策了,咱的大明也要分一杯羹。

他之前下令海禁,不和海外進行貿易往來,主要是形勢所逼。

大明剛剛建立,北方還沒有徹底平定。

而此時東南沿海一帶又有倭寇橫行,雖然構不成大的危害,但總歸是一個麻煩。

所以為了集中力量掃平北方餘孽,就下令海禁暫時不予理會倭寇。

但現在既然知道海外的棉花紡織市場這麼驚人,那他說什麼也要參與其中,不能讓印度獨吞其中的利潤。

大明現在廣泛種植棉花,根本就不愁貨源。

只要開闢海外市場,把棉花銷往海外,那定然可以賺得盆滿缽滿。

以大明目前的實力,根本就不懼和印度競爭,肯定可以打敗印度,搶佔海外的棉花市場,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