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補上 有事(1 / 4)

元末農民起義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

元末農民起義,又稱元末農民戰爭、元末民變,是元朝晚期爆發的一次農民階級的反封建鬥爭,這次農民戰爭規模之大、歷時之久、起義階層的全面程度是空前的。元朝末年,政治腐敗黑暗,土地高度集中,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同時水旱頻仍,黃河多次決口,天災人禍,出現了“剝樹食其皮,掘草食其根”的景況。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彭瑩玉等趁機利用“明王出世”“彌勒佛降生”為號召,組織農民起義。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等首舉義旗,以紅巾為號,稱紅巾軍,迅即發展至十餘萬人。繼而白蓮教徒徐州芝麻李、彭大、趙均用等,濠州郭子興、孫德崖、朱元璋等,襄陽布王三、孟海馬等,蘄水徐壽輝、彭瑩玉、倪文俊等紛紛響應;不屬於白蓮教系統的張士誠兄弟、浙東方國珍也趁機起兵。劉福通等擁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小明王,定國號為宋,建元龍鳳;徐壽輝亦稱帝,定國號為天完,建元治平,擁眾至百萬。元軍瘋狂進行鎮壓,各支起義軍因各自為戰、力量分散,一度受到挫折,張士誠、方國珍投降元朝,成為割據勢力。後元廷內部發生嚴重爭權奪利,主要將領紛爭不已,朱元璋利用這一有利形勢,吞併了張士誠、陳友諒(原徐壽輝部將,後稱帝)等,統一了黃河以南大半個中國。1368年,出兵北伐,推翻元朝,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明朝。

相關影片

共60個詞條

共18個詞條

背景

政治帝位之爭元武宗以後,曆元仁宗、元英宗以至泰定帝,元朝的政治日趨腐朽。從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至順帝元統元年(1333年)二十五年間,換了八個皇帝。由於頻繁爭奪帝位,蒙古貴族之間長期相互傾軋,往往演成內戰。比如元英宗時的“南坡之變”,元文宗時的“兩都之戰“、“天曆之變”等。這時,國家軍政大權已經轉移到握有實力的蒙古保守派大臣和欽察人軍事將領之手。

元朝貴族

腐敗嚴重元朝末期,貪汙剝削愈來愈嚴重。政府賣官鬻爵,賄賂公行。官吏斂括的花樣無奇不有。“所屬始參曰拜見錢,無事白要曰撒花錢,逢節曰追節錢, 生辰曰生日錢,管事而索曰常例錢,送迎曰人情錢,勾追曰齎發錢,論訴曰公事錢。覓得錢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補得職近曰好窠窟”,甚至連肅政廉訪官吏也是“所至州縣,各帶庫子檢鈔稱銀,殆同市道”。到了元惠宗時,一切腐敗現象達到極點,蒙古貴族、欽察將軍和喇嘛僧的跋扈,官吏的貪汙,地主豪強的專橫,與日俱增。以順帝為首的蒙古皇室,也是“醜聲穢行,著聞於外”。元朝的統治已經走上了崩潰的道路。經濟貧富分化元朝末年,土地高度集中,蒙古貴族已完全成為封建的大地主,各自佔有大量的田土。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在其即位以前,曾獻給朝廷七千頃土地,元順帝時,公主奴倫陪嫁的土地由朝廷轉撥給大臣伯顏的也有五千頃。獻納和撥給的土地尚如此之多,佔田的實際數量當然更多。

元順帝

元朝皇帝為了籠絡蒙古王公,一登帝位,就把金銀和田土分賜給他們。元世祖時,政府賜給大臣田一次不過百頃,以後增至千頃、萬頃。以前賜田多在北方,後來更轉向江南大部分如蘇州等膏腴之區了。 蒙古貴族把從農民那裡收奪來的土地,再以苛刻的條件租給農民,用租佃的方法進行剝削。元武宗時,“近幸”為人請田一千二百三十頃, 每年收租五十萬石,平均每畝要收四石,這樣苛重的剝削,必然要陷農民於死地。淮南王的家人也在揚州廣佔田土,時常派人縱騎至各鄉“索債徵租,驅迫農民,剽掠麥禾”。元文宗時,大臣燕帖木兒請求皇帝把蘇州一帶的官田包租給他的兄弟和女婿,再由他們轉租給農民。漢族大地主兼併之風也與日俱增。福建崇安縣有田稅人戶共四百五十家,納糧六千石,其中五十大家即納糧五千石,佔全縣納稅戶九分之一的地主大戶,竟佔有六分之五的土地。在江南地區,田主除向佃戶徵租外,還隨意向佃戶徵收飼料,勒派附加糧,甚至迫使佃戶代服差徭。有的地主還用飛灑、詭寄等辦法躲避差役,賦役不均的現象非常嚴重,其結果是“大家收谷歲至數百萬斛,而小民皆無葢藏”。在北方地區,由於賦役不均,也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財政困難在最高統治集團中,奢侈腐化成為風氣。蒙古皇室和元朝政府把每年蒐括來的民脂民膏,大部分用於無節制的賞賜和“做佛事”。武宗時,政府年入鈔二百八十萬錠,但他即位不到一年就用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