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就說:“他們不是在搞借屍還魂吧?”
變化、真相與歷史的另一種寫法
“新聞是瞬間的歷史”。我一直認為,在今天,歷史的書寫者不僅僅是學院裡的學者,更重要的是媒體記者。歷史書究竟應該寫什麼?傳統史學多是寫政治軍事,寫帝王將相、英雄豪傑,而年鑑學派認為日常生活與習俗,這才是歷史中最重要、最持久的因素。
熱點聚焦□彭遠文(書評人)
歷史學家黃仁宇稱中國過去150年經過了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已面臨歷史上一個突破,“其中最重要的癥結也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的登場”(《放開歷史的視界》)。這個突破口,我願意理解成1976年開始的改革開放,這是比朝代更迭、政權易手更為重要的歷史時刻。1998年凌志軍、馬立誠合著的《交鋒》是對突破之後思想###的實錄,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變化》可視為該書的續集。
這是一本描述變化的書。
十三年裡,發生的變化不勝列舉:治理整頓、反和平演變、鄧小平南巡、長江水災、懲治腐敗、撞機事件、開發西部……這裡我不想列舉太多,單從《交鋒》與《變化》之間的變化就能看出一些端倪來。從標題來看,《變化》就沒有《交鋒》那麼鋒芒畢露,作者筆法仍然犀利,心態卻平和了許多。箇中原因,與其說作者個人的改變,不如說是大環境的改變。《變化》雖然現在也登上了各大書店的銷售排行榜,但要與《交鋒》造成的轟動效應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