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辛酸啊。我敢斷定,正是為了擺脫在成人中感到的異乎尋常的孤獨,聖埃克蘇佩裡才孕育出小王子這個形象的。他透過小王子的眼睛來看成人世界,發現大人們全在無事空忙,為佔有、權力、虛榮、學問之類莫名其妙的東西活著。他得出結論:大人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相反,孩子們是知道的,就像小王子所說的:〃只有孩子們知道他們在尋找些什麼,他們會為了一個破布娃娃而不惜讓時光流逝,於是那布娃娃就變得十分重要,一旦有人把它們拿走,他們就哭了。〃孩子並不問破布娃娃值多少錢,它當然不值錢啦,可是,他們天天抱著它,和它說話,便對它有了感情,它就比一切值錢的東西更有價值了。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時,看重的是它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它們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實際利益,這樣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真性情。許多成人之可悲,就在於失去了孩子時期曾經擁有的這樣的真性情。
在安徒生的童話中,我們也常可發現看似不經意的對成人世界的諷刺。有一篇童話講一雙幸運套鞋的故事,它是這樣開頭的:在一幢房子里正在舉行一個盛大晚會,客人們就某個無聊話題發生了爭論。安徒生接著寫道:〃談話既然走向兩個極端,除了有人送來一份內容不值一讀的報紙外,沒有什麼能打斷它……我們暫且到放外套、手杖、雨傘和套鞋的前廳去看一下吧。〃筆鋒由此轉到那雙套鞋上。當然,在安徒生看來,這雙不起眼的套鞋遠比客廳裡那貌似有學問的談話有趣得多。在另一篇童話中,安徒生讓一些成人依次經過一條橫在大海和樹林之間的公路。對於這片美麗的景緻,一個地主談論著把那些樹砍了可以賣多少錢,一個小夥子盤算著怎樣把磨坊主的女兒約來幽會,一輛公共馬車上的乘客全都睡著了,一個畫家自鳴得意地畫了一幅刻板的風景畫。最後來了一個窮苦的女孩子,她什麼也沒有說,什麼也沒有做。〃她慘白的美麗面孔對著樹林傾聽。當她望見大海上的天空時,她的眼珠忽然發亮,她的雙手合在一起。〃雖然她自己並不懂得這時滲透了她全身的感覺,但是,惟有她讀懂了眼前的這片風景。
無須再引證著名的《皇帝的新裝》,在那裡面,也是一個孩子說出了所有大人都視而不見的真相,這當然不是偶然的。也許每一個優秀的童話作家對於成人的看法都相當悲觀。不過,安徒生並未喪失信心,他曾說,他寫童話時順便也給大人寫點東西,〃讓他們想想〃。我相信,凡童話佳作都是值得成人想想的,它們如同鏡子一樣照出了我們身上業已習以為常的庸俗,但願我們能夠因此回想起湮沒已久的童心。
1996�9
第一卷 第五十六章
?維克多·弗蘭克是意義治療法的創立者,他的理論已成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後維也納精神治療法的第三學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受盡非人的折磨,九死一生,只是僥倖地活了下來。在《活出意義來》這本小書中,他回顧了當時的經歷。作為一名心理學家,他並非像一般受難者那樣流於控訴納粹的暴行,而是尤能細緻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內心體驗以及其他受難者的心理現象,許多章節讀來饒有趣味,為研究受難心理學提供了極為生動的材料。不過,我在這裡想著重談的是這本書的另一個精彩之處,
便是對苦難的哲學思考。
對意義的尋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當這種需要找不到明確的指向時,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空虛〃。這種情形普遍地存在於當今西方的〃富裕社會〃。當這種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卻不可能實現時,人就會有受挫之感,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挫折〃。這種情形發生在人生的各種逆境或困境之中。
尋求生命意義有各種途徑,通常認為,歸結起來無非一是創造,以實現內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價值,二是體驗,藉愛情、友誼、沉思、對大自然和藝術的欣賞等美好經歷獲得心靈的愉悅。那麼,倘若一個人落入了某種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積極創造和正面體驗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還有一種意義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是靠希望活著的,即相信或至少說服自己相信厄運終將過去,然後又能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會有一種可以稱做絕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難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復有未來,不復有希望。這正是弗蘭克曾經陷入的境遇,因為對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戰俘來說,煤氣室和焚屍爐幾乎是不可逃脫的結局。我們還可以舉出絕症患者,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相關例子。如果苦難本身毫無價值,則一旦陷入此種境遇,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