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倍。
新的集約化經濟要求政府有相應的新政策。為了迎合蘇聯模式的官僚主義,作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原則之一的靈活性原則便成了犧牲品,這使得西方擔心中國將成為克里姆林宮的傀儡,但毛澤東卻從未放鬆他對前蘇聯早就有的警惕性。
1958年 中國“大躍進”運動熱火朝天
被毛澤東稱為“大躍進”的運動,旨在同時推動中國工農業的迅速發展。這一運動開始於1958年,毛的計劃是打響一場經濟戰——一場用鋤頭和耙子武裝起來的數億農民參加的戰鬥。這是一場持久的勞動大軍的總動員,但結果卻是災難性的,不僅造成了大範圍的饑荒,而且使國民經濟遭受嚴重破壞。
中國的第一個五年經濟計劃剛剛結束。“大躍進”運動以20年代的蘇聯為模式,工業生產得到了發展,但卻破壞了農業生產,並造成數百萬農民離開貧困的農村湧向城市。與此同時,前蘇聯的貸款也到了還款期,中國政府希望能用糧食來償還這批貸款。而第一個五年計劃顯然沒有起多大作用,於是,毛澤東開始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大規模的重新組合。農民在維持著僅能滿足其生存之需的糧食種植的同時,還要開渠築路,開荒造田。其他人則加入了一場大鍊鋼鐵的戰鬥,用土高爐來冶煉鋼鐵。
依靠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眾多的人口,“大躍進”運動乍看之下似乎取得了成效。1958年全國糧食豐產(儘管糧食產量往往被狂熱的公社幹部們誇大了),致使政府的徵糧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次年發生的自然災害及農村勞力的分流破壞了農業生產,但政府徵糧的數量居高不下,農民上交公糧後便開始忍飢挨餓。1959—1962年,大約2000萬人餓死——其中一半是兒童。毛澤東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