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且資擄 !�
雖然局面已成定式,不過此時畢竟還沒到萬分危急之時,而且既然決定與太子趙毅分個勝負,此時卻也未嘗不是一個機會。想到此處,趙凱對著趙勳下拜道:“南方戰事父皇已經指定大將前去,而胡人此番前來朝廷尚未有詳細對策,兒臣不才,想請命前往北方。”
聽到趙凱請命前往北方,趙勳憂慮道:“皇兒既然敢請命前去北方,不知可有具體的計劃?”趙勳雖然比較欣慰趙凱的態度,不過對於這個兒子卻是不太放心。畢竟趙凱從小到大劣跡太多,最近雖然好像忽然開了竅,不過說到底也只是紙上談兵,並未經歷過戰場廝殺,所以趙勳也不敢輕易讓其前去對付這種大敵。
看到趙勳略顯憂慮,趙凱只是略一思索便猜到還是對自己不太放心,於是繼續道:“父皇,兒臣自知並未經過戰場廝殺,所以此番前去冀州請父皇調任蘇老將軍為主將,兒臣願為隨軍參贊。”蘇泰曾經久鎮北方,此時雖然已經略顯年邁,不過卻也沒有到了耳聾眼花的年紀,如果能有此人作為主將,想必皇帝趙勳會放心許多。
果然,聽到趙凱推薦蘇泰為此次主將,趙旭思索一番終於還是開口道:“既如此,朕就準了。”
趙凱大喜道:“多謝父皇,兒臣此去必然為我大夏掃平北疆。”
商議既定,趙勳立即派人前去通傳蘇泰還有一眾朝中重臣,至於趙凱與玄悲則先行返回晉王府,等到諸位大臣到後在仔細商議一番。
第一卷初臨大夏第六章 制胡三策
玄悲因為此前一直在冀州方面,長安城並不熟悉,而且此番又是孤身一人前來,所以趙凱乾脆將其帶入晉王府暫住。畢竟此人對於冀州方面的山川地理頗為熟悉,而且本身同樣武力不俗,如果能夠將此人收服,也是為自己麾下平添了一股助力。
趙凱雖然貴為晉王殿下,不過這些年因為腦子不怎麼靈光,府中雖然僕從無數,卻沒有真正的心腹之人。自從決定與太子趙毅翻臉之後,自然要想盡辦法發展自己的勢力。
趙勳下令之後,趙凱與玄悲立即動手返回晉王府,等到兩人坐定。玄悲面色憂鬱率先開口道:“殿下,據老僧所知,胡人此番大軍南下一共約有三十萬騎兵,而且此前數月胡人大汗已經收服了大草原上上百個大大小小的部落,糧草後勤方面同樣一時無憂。如果再加上冀州、幽州和幷州等地通敵之人,只怕攜裹之下至少有數十萬的可戰之兵,不知殿下有何打算?”
玄悲這話倒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畢竟中原王朝在對付草原部落之時多處於守勢,綿延上萬裡的古長城就是最好的證明。
漠北胡人向來不乏善戰之兵,而且依仗戰馬的速度,打不過立即撤退,中原王朝雖然也有騎兵,不過數量上比起胡人就差了太多,即使能夠挫敗胡人南下的陰謀,也很難將其聚而殲之。而胡人只要安然退回大草原上,不出數年休養生息完畢,又能隔著長城要塞對著中原大地虎視眈眈。
這個世界與中國古代有些似是而非,中原大地也不是一直都是漢人當家做主,此前數百年也曾有過胡人入主中原之事,所以清明和玄苦等人對於天朝大地是誰當家做主並不在意,他們在意的是如何才能讓自己的道脈延長興盛。
中原朝廷計程車大夫向來以聖人門下自居,秉承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一向認為道士和尚卑賤,不宜立於廟堂。所以只要中原大地乃是漢人當家,佛道宗派就別想太過興盛。反倒是此前兩個胡人朝廷大蒙與大金當政之時,有不少所謂的佛道人物被胡人皇帝封為國師或者真人。
究其根底,主要是儒家認為佛道之說畢竟是外物。人生天地間,儒家聖人著書立說猶如五穀以養人,而佛經道典不過是藥石之用罷了,世人豈能因藥石而棄五穀?歷代中原朝廷都是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自然對於聖人之說恭之敬之。
而胡人地處漠北蒼茫之地,對於中原朝廷這些忌諱卻是不甚瞭解,對於他們來說,只是垂涎中原大地土地肥沃適合耕種,如果能夠攻入中原腹地,就能遠離漠北苦寒之地,所以只要這些佛道人物能夠助其入主中原,胡人大汗倒是不吝賞賜。
不過龍生九子不盡相同,正所謂人各有志是也。雖然清明玄苦等人為了本身道脈的發展而不擇手段,卻並不是天下所有佛道宗派都是這般行事。有些佛道宗派平日裡只是修行唸佛,如果真有外族之人攻入中原朝廷,一樣會奮起而擊之,正如玄悲不辭千里一路趕來長安城報信一樣。
聽到玄悲說胡人此番能有數十萬可戰之兵,趙凱心中同樣有些憂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