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1 / 4)

小說:大國的迷失 作者:巴喬的中場

國近代社會轉型史上,無足稱道。重彈“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之類烏托邦老調的《天朝田畝制度》,了無新意,至於那些“務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的拜上帝理論,則更荒謬不值一提了。

太平天囯最大的歷史作用,在於削弱了朝廷控制南方的能力,從而使一批南方漢族官員——曾國藩、李鴻章、劉坤一等人,得以脫穎而出,登上舞臺,成為領導洋務新政的中堅力量,為中國的現代工業奠定基礎,創造了一個“同治中興”的局面;在後來的義和團之亂中,如果不是他們的“東南互保”,中國很可能陷入全面的對外戰爭中,結局必然更加慘烈。如果沒有他們的扶持,中國的紳商階層,將不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迅速崛起,形成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沒有紳商這股政治力量,也就沒有清末新政和立憲運動。

BOOK。▲虹橋▲書吧▲

第6節:大國的迷失(6)

同樣地,如果沒有太平天囯,就不會有湘軍,也就不會出現戰後由於遣散湘軍,會黨如水銀瀉地一般,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尤其是滲入到新軍中的情形。南方會黨勢力,在清末極度膨脹,與此不無關係。中國的現代化程序,因為有了太平天囯,有了湘軍的哥老會,所以才有後來以會黨為主力的辛亥革命。

由於科舉廢除,大批知識分子仕途無望,轉而加入軍隊。會黨與知識分子,這兩股截然不同的力量,居然在新軍中“會師”了。在知識分子的改造下,會黨得以向更高的境界開拓與伸展,其後成為辛亥革命的主力之一。江湖終於與廟堂合流。嗚呼,雖曰人事,豈非天意哉! 孫文的政治理想是驅除韃虜,成立“合眾政府”。但他所依靠的力量,卻是“忠心一點扶明主,個個封侯列國公”的洪門天地會、三合會一類江湖組織。自從南方出了一個洪秀全以後,鄭觀應、容閎、康有為、梁啟超、孫文、黃興、宋教仁接踵而起,歷時近一個世紀的南北對抗,把中國帶進了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裡,中國人頭一次聽說天地間有一樣東西叫“民主”。

號稱“政治革命運動”的YOUNG CHINA PARTY在中國崛起,乃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當時有人把它譯作“少年中國黨”,有人把它譯作“興中會”。兩個名字的異同,無人考究。但從字面上看,前者有政黨色彩,後者則仍未脫秘密幫會的窠臼——也許,這更符合創始者孫文等人的初衷。

最後名垂青史的,是興中會,而非少年中國黨。這雖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幾乎無人在意,歷史學家也沒有覺察二者的區別,但中國的悲劇,由此可見端倪。

1894年,孫文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政治目標。在286名興中會會員中,有271個廣東人。 當時華僑對孫文的主張,反應冷淡,“勸者諄諄,聽者終歸藐藐,其歡迎革命主義者,每埠不過數人或數十人而已。” ——讀醫出身的孫文,還沒學會“革命”二字,他只是說“作反”而已。華僑們一聽“作反”,馬上關門上閂,掩耳掉頭而走。

在國內,孫文的“合眾政府”理想,同樣處處碰壁,幾被視為毒蛇猛獸。他也只能憑藉桃園義氣、瓦崗威風的江湖勢力。離開了會黨,寸步難行。因此,興中會成員幾乎個個都是天地會紅花亭的座上客,或者本身就已經是入了圈,滴過血的會黨分子。孫文在香港設立專門招待會黨的機關,並派人到長江流域聯絡會黨。“於是乃有長江會黨及兩廣、福建會黨併合於興中會之事也。”

清代廣東珠三角、肇慶、韶州地區是天地會、添弟會、三合會、隆興會、臥龍會的天下,惠州、潮州地區是合義會、天地會、牛頭會、添弟會、三點會、雙刀會的地盤,共計有21路英雄好漢。1899年,興中會、哥老會和三合會首領在香港成立興漢會,孫文被推為總會長。

。←虹←橋書←吧←

第7節:大國的迷失(7)

1900年7月,北方大亂,義和團圍攻各國使館,聯軍進攻北京,首都旦夕不保。孫文認為時機至矣,策劃在粵東舉義,他在臺灣說服日本總督支援。日本的向背,似乎成了革命成敗的關鍵所在。孫文後來承認:“本人之事業繫於日本,日本既不能主動佔居主導地位,則本人之事業即將無可作為。”

負責在粵東召集人馬的是一位南洋的江湖大老,他一聲令下,六百多名會黨分子(以新安縣的綠林好漢為主,還有一部分是來自嘉應的三合會會員),便應聲而來,在三洲田扯旗舉事。當時南方遍地伏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