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年時代起就追隨努爾哈赤南征北討,因軍功受封為和碩貝勒。是努爾哈赤時期共柄國政的八大和碩貝勒之一,也是皇太極時代四大親王之一。
這人在滿清中地位非常高,但卻為人謹慎。當在皇太極暴斃後,為帝位問題兩白旗和兩黃旗發生尖銳對立。劍拔弩張的時候。在繼統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濟爾哈朗不願捲入太深。他先是贊同立豪格為帝地意見,繼而看到兩種勢力勢同水火。又轉為調和的立場。
當福臨登基後,濟爾哈朗輔助多爾袞,處理朝政。福臨即位時,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兩人同為輔政王。但儘管擁有崇高的軍功、威望和地位,濟爾哈朗為人很是低調。他主動要求將自己排在多爾袞前面地名次放到多爾袞之下,並要求諸王大臣商討國事時,只報告多爾袞即可,不必報告自己。
濟爾哈朗辦起事來一向兢兢業業。擔任輔政王后,他在盛京盡心輔佐幼帝,多爾袞則率領大軍兵發山海關。當江南軍水師登陸,濟爾哈朗竭力保著盛京不出問題,只派人急速通知多爾袞回兵救援,卻堅決不肯出戰。
這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態度。雖然遭到了盛京大批韃子官員的反對,其實卻是個非常正確的做法。在當初朱斌的設計裡,一旦滿清派兵追剿,即可趁著盛京兵力空虛地時候,趁機直搗盛京,但濟爾哈朗保守的做法,卻使這一作戰思路落空。
其後多爾袞領敗兵回援。也許是為了轉移作戰失敗的責任,他卻在朝會時大加指責濟爾哈朗正確的做法。兩人本同為攝政王。多爾袞對待濟爾哈朗卻如同下屬般橫加指責,讓鑲藍旗的滿人憤憤不平,紛紛請求濟爾哈朗發難。
但濟爾哈朗出於清軍新敗,滿清政局急需穩定的考慮,卻拒絕了部下們的要求。他的這一從大局考慮。委曲求全的做法。卻進一步增長了多爾袞的囂張氣焰……
一個人地忍耐總是有限度的,當被逼到走投無路的時候。再老實的人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