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是太高貴了。
孟子說:“大孝終身慕父母”,雖然孝嚴兄時時吞嚥著“叫父親太沉重”的苦水,不曾在人生重要的轉折點,見到自己的父親,不曾像一般人一樣能夠時時得到來自父親的指引,然而,作為經國先生的兒子,孝嚴兄不斷設法從經國先生所有的公開談話及著述中去體認父親的志事,並用來自勉,以期克紹箕裘,“只有付出,對目標決不放棄”,正是經國先生一生志業的寫照,這一點我們用來對照孝嚴兄的行動,我們可以說孝嚴兄做到了“無忝爾所生”的大孝境界。
記得清朝金蘭生在《格言聯璧》中說:“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觸忤,斯能為人不能為之事功。”孝嚴兄在開始懂事的青春期受到了十多年清苦生活的磨礪;而家世的不便更是給他帶來長期的精神折磨,如果不夠堅強,早就被他自己擊垮,然而,孝嚴兄以積極態度逆流而上,以“沉著、耐心,不好高騖遠;積極、果斷,不投機取巧”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地承接每一階段的挑戰,終於在一定領域裡,成就了不靠顯赫家世,卻令人刮目相看的“社會形象”,這不只是可貴,更是難能!
有不堪回首的歲月,才會有可堪告慰的人生。從不可能中找出可能,是孝嚴兄從不凡的身世中體驗出來的行事風格。孝嚴兄曾在“立法院”中推動兩岸“包機直航”就是一種典型的“無中生有”,從不可能中找出可能的例項,我深為同仁中能有這麼一位擁有幾十年行政經驗,再加上以相當的耐力,使一項有助於兩岸民生的大事,終致成功感到驕傲。
《蔣家門外的孩子》是孝嚴兄為父親經國先生而寫的書,全篇十二章,道盡了孝嚴兄歸返家門的艱辛,其中多少的無奈,多少的血淚,多少的苦心孤詣,孝嚴兄一字一劃出於自己之手,真情流露,想必在他寫時是一行一淚,竟叫我們讀來也一頁一淚,它的發行必然會感動千千萬萬的讀者,我們為同時代的人能夠讀到一本好書慶幸。
孝嚴兄囑我為序,我不敢當,就當是先閱讀的人向尚未閱讀的人做個介紹吧!
(王金平先生為中國國民黨原副主席)
錢復先生序
老同事蔣孝嚴兄以他手著《蔣家門外的孩子》一書囑撰序文。我看到他的自序“為父親而寫”,不禁想起經國先生已離開我們十八年多。這些年臺灣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每當此時,我經常會想:如果經國先生還在,是否會如此?
經國先生在他生命的後半,可以說完全奉獻給社會、黨和民眾。只要是對於叄者有利的事,他一定毅然決然全力以赴。我有機會長時間地近距離觀察經國先生,認定他從來沒有為自己或家人考量過。他自奉極薄,一件襯衫、夾克可以穿到袖子起毛,還捨不得丟。一部老別克公務用車多年不換。他有幾套比較穿得出來的西裝,是接見外賓時才用。他重視檢 ,厭惡奢華浪費,也影響了周邊的部屬。
孝嚴兄的新著一方面紀念先人,一方面也將自己成長過程許多不為人知的往事加以敘述。閱讀本書深感有血有淚。作為一個先睹為快的讀者,我認為這本書帶給讀者兩項重要的啟示:一、希望是屬於“樂觀進取而有自信的人”;二、“冤冤相報只會造成仇恨的擴大和衍生”,寬恕的愛是正確的方向。在今天我們所面對的錯綜複雜的社會,這兩項啟示是極為寶貴的。
(錢復先生現為國太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自序:為父親而寫
這本書得以問世,和美國兩大報的資深記者有關。一位是《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駐亞洲地區主任布瑞薛(Keith Bradsher),另一位是《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駐亞洲地區主任德密克(Barbara Demick),他們分別於二○○二年底及二○○叄年初來臺,對我進行專訪。
我和他們素昧平生,只因我從二○○二年下半年起,以“立法委員”身份推動“春節臺
商包機”,前往北京多次,幾經斡旋,終能協商成功,突破兩岸五十年的僵局,引起國際媒體關注,CNN駐亞洲資深記者齊邁可(Mike Chinoy)亦曾專程到臺北進行訪問。《紐約時報》更對我在二○○○年八月及二○○一年四月,專程攜眷到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和廣西桂林市,分別祭祖和掃墓的行蹤,有濃厚興趣,於是與我辦公室聯絡,要求面訪。德密克旋從香港來臺兩趟,和我做了叄次深談,並派該報專業攝影師,極度審慎地由我陪同到桃園頭寮經國先生陵寢照了許多照片。
該報於二○○叄年元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