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3 / 4)

小說:斯大林傳 作者:天馬行空

機地聯絡起來,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他把托洛茨基分子本身說成是“一夥暗害分子、反革命破壞分子、間諜和殺人兇手組成的寡廉鮮恥的、無原則的匪幫,他們是按照外國諜報機關的佈置進行活動的”。實際上斯大林把托洛茨基主義宣佈為社會主義的主要危險。他十分詳細地說明了現代的托洛茨基主義的特點之後,得出了影響深遠的、令人不安的理論結論:

“我們的進展愈大,勝利愈大,被擊潰了的剝削階級殘餘也會愈加兇惡,他們愈要使用更尖銳的鬥爭形式,他們愈要危害蘇維埃國家,他們愈要抓緊最絕望的鬥爭手段來作最後的掙扎。”紒紣矠

在20年代末和1934—1936年的一些講話中,斯大林提出了隨著社會主義陣地的鞏固階級鬥爭日趨尖銳化的理論。這個論點聽起來是反常的,按內容來說是不科學的。然而斯大林是實用主義者。他需要在理論上“論證”準備中的大清洗過程。除了斯大林,他周圍的人誰也不能解決這個任務。他需要這樣做。“領袖”早就習慣於用他所有的理論推測來為黨的政治方針辯護。一方面,早在1934年斯大林就斷言,蘇聯已經消滅了剝削階級,可是現在,過了三年多,他忽然又來證明鬥爭在“尖銳化”。斯大林在全會上強調說,這之所以成為可能,是由於從前的反對派把自己偽裝起來,他們進行秘密的破壞活動,把自己的力量團結起來,等待時機。斯大林列出了妨礙黨最終消滅“托洛茨基匪幫”的整整“六條陳腐的理論”。他說,不能認為超額完成計劃就能使暗害分子的活動化為烏有;他說,不能認為斯達漢諾夫運動本身就能消滅暗害分子;他說,一些人認為托洛茨基分子沒有培養自己的幹部,這些人的觀點是錯誤的,等等。

第二部第六章 “人民公敵”(3)

如果說前面的報告人和許多發言人是引證暗害活動的具體事實,把注意力集中在具體存在的直觀上,那麼斯大林則和往常一樣把一切都塞進一個硬性的公式中。他在3月5日的結束語中說,“有七個問題全會的參加者沒有弄清”。在這些問題中,也有個別的正確的意見(例如,一些從前的托洛茨基分子站到了正確立場上來,“不應當責難他們”),有顯然是領袖至上主義的意見(他說,有時需要聽聽所謂“小人物”的呼聲),有“動員性的”意見(“我們將來打擊敵人,就像現在和過去打擊他們一樣”)。斯大林喜歡用簡單的警句和人人都明白的比喻。他在全會上說:“要打勝仗,可能需要幾個軍。但是要破壞這一勝利,只要有幾個間諜就夠了。要建築一座大的鐵路橋樑,需要幾千人。但是要炸燬這座橋樑,只需要幾個人就夠了。”紒紤矠總之,“領袖”指出了即便是“個別間諜”的特殊危險性,從而鼓勵人們更加賣力地揭露他們。

就斯大林報告透過的決議包括27個命令式的論點。他的鉛筆字使提綱具有了完整的形式:

——譴責忽視宣傳戰線的實踐;

——譴責把全會變為炫耀成績的手段的實踐;

——譴責增補委員而把選舉變成空洞形式的實踐;

——譴責按勞動組合制分配黨的力量的實踐;

——譴責對黨員個人命運漠不關心的實踐等等紒紥矠。

驟然看來,很難不同意斯大林公設的主要內容,但非常不幸的是,這些宣告實際上沒有對“黨員個人的命運”發生任何影響,根本防止不了其他一些破壞聯共(布)生活民主基礎的現象發生。例如,在透過這個要求“譴責漠不關心”的決議之前兩天,已經決定了布哈林和李可夫的命運,而在一個月之前,已經宣佈了對皮達可夫、拉狄克、索柯里尼柯夫以及其他“間諜”和“恐怖分子”(實際上是黨內同志)的判決。經常言行不一已經成了斯大林的習慣。供大範圍“使用”的東西,通常看起來都比較體面、民主、合情合理。用於小範圍的東西,則嚴格保密。雙重道德,雙重標準,雙重態度,在斯大林周圍形成的關係體系中已經成了正常現象。這一點,從決定布哈林和李可夫命運的過程中可以特別清楚地看出來。

在贊同強化反“托洛茨基派間諜和恐怖分子”的鬥爭方針的1937年2至3月全會上,透過了《關於布哈林和李可夫案件》的決議,而布哈林和李可夫到全會開幕的時候還是中央候補委員。為了起草全會關於這個問題的決議草案,成立了由米高揚擔任主席的委員會,參加委員會的還有安德列耶夫、斯大林、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伏羅希洛夫、加里寧、葉若夫、施基里亞托夫、克魯普斯卡婭、柯秀爾、雅羅斯拉夫斯基、日丹諾夫、赫魯曉夫、亞基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