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人體的溫度又靠什麼來維繫?又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為了更透徹地理解溫度,我們需要學習〃血〃〃寒〃〃溼〃〃風〃〃虛〃等基本的醫學知識。
?什麼是血
血,是流動在血管中的不透明液體,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能為全身各臟腑組織的活動提供營養和滋潤。
人體的血液總量大約是體重的7%~8%,比如體重為60公斤,則血液量約為4200~4800毫升。各種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導致出血,如果出血量較少,不超過總血量的10%,則可以透過身體的自我調節很快恢復;如果失血量較大,達到總血量的20%時,則會出現脈搏加快、血壓下降等症狀;如果在短時間內喪失的血液達到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除了意外造成的身體缺血,生活中常見的是因營養不良、胃腸消化吸收功能差引起的慢性缺血,這是造成各種疾病發生以及身體衰老、退化的禍根。
西醫與中醫在血的檢測方法和臨床運用上有區別。西醫以血色素的多少來判定血液質量。血色素就是單位面積裡紅細胞的含量,指的是血液的濃度。通俗一點說,如果把血液比喻成給人體各臟器吃的飯,那麼血色素高(血液濃度高)就表示各臟器有乾飯吃,而血色素低(血液濃度低)就表示各臟器只能吃稀飯。中醫常提到〃氣血足〃、〃氣血兩虧〃,指的是人體內總血量的水平,也就是說供給各臟器的是一碗飯還是半碗飯。中醫透過察看人的面色、面板、毛髮等外在特徵,探摸肢體末端的溫度,觀察眼、耳、鼻、口以及各臟器的功能反應等方式來判斷體內血液總量是否充足,臟器有沒有〃吃飽〃。
第13節:如果失去了溫度,我們的身體將會怎樣(9)
那麼把中醫、西醫的觀點結合起來得出的結論就是:如果你的總血量充足,同時血色素也正常,就意味著你身體內的每個臟器總能吃上足量的乾飯,身體就有活力,所有的臟器就能運轉正常;如果你的總血量少,但血色素正常,就意味著你的臟器沒吃飽,但還能吃上乾飯,這個時候各個臟器都還在正常運轉,可是幹勁不足,容易出現疲勞、抵抗力下降等症狀,也就是出現了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如果你的總血量少,同時血的質量也得不到保證,就意味著你的臟器不僅沒吃飽,而且吃的還是稀飯,時間一長,各個臟器由於供血不足就會給身體帶來各種疾病。
心臟沒吃飽,就會心慌、氣短、胸悶,跳不動時想休息一下,就出現了間歇,心跳的次數也會越來越慢。心臟對缺血比較敏感,缺血了就會引起心痛,這是在提醒你沒給它吃飽。如果你不管它,或只是給它吃一些擴血管的藥物,根本原因就沒有得到改善。當缺血現象進一步加重,血管不能充盈就造成閉塞、心梗,甚至危及生命。
大腦沒吃飽,輕者頭暈、記憶力下降,重者會出現腦缺血、腦梗塞。時間一長,沒有充足的血液澆灌,腦子開始〃變瘦〃了,就有可能引發腦萎縮、老年痴呆症。
肝臟吃不飽,這個人體〃化工廠〃的工作就打折扣了。比如以前吃一斤肉,它能將肉都轉化成人體需要的能量輸送到全身,而吃不飽後,力不從心了,再吃這麼多的肉,它只能將七兩肉轉化成能量,而沒力量去處理其餘的三兩肉,這剩下的就只好以脂肪的形式堆積起來堆積在肝臟裡,就形成脂肪肝,堆積在血管裡,就形成高血脂。
腎臟沒吃飽,該它做的排毒工作就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只能完成部分任務,那麼身體內各種代謝的產物就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就會出現尿酸高、尿素高等症狀。
胰腺也是一樣,吃飽的狀態下就能分泌充足的胰島素,而沒吃飽時,胰島素的分泌就不足,糖代謝的功能下降,多餘的糖就存留在血管裡,血糖就增高了。
身體內的各個臟器都是一樣,長時間沒吃飽,飯的質量又太差,臟器的功能就會全線下降。一點風吹草動,一點細菌的感染,都有可能導致人體身染重病,久久不能康復。
因此,血是我治病防病的重點,而血液是否充足完全取決於我們所吃的食物營養是否豐富、搭配是否合理,以及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吸收的能力如何。食療需要貫穿於人的一生,並落實在每一天、每一頓飯上面。〃人是鐵,飯是鋼〃,一頓沒吃好,沒吃飽,身體就有反應,就會不舒服、難受。如果長期不注意飲食,不注意保護你的胃腸,你的身體也就不可能健康,各種疾病纏身也就不足為怪了。
第14節:如果失去了溫度,我們的身體將會怎樣(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