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2 / 4)

小說:路上有驚慌 作者:莫再講

批批地都下車之後,我卻還在車上呀!

上班的時候,我經常在公車上打瞌睡,當我睡到有點不耐煩,想起來要看一下車站牌的時候,每次都在相同的那一站。回家的時候,我則很期待前方的一個大立交橋,每次公車到了那裡都突然加速,飛快地轉個彎,換到另外一個方向的路上,我總是暗中以為公車以後就一直都這麼快,產生快要到家的錯覺,心裡很欣慰。

被掩飾的焦慮:論近古中國個人居所中的大型客廳

在近古中國,有一段時期,人們開始喜歡自己的住所有一個龐大的客廳,在這個龐大的客廳裡,人們放置了沙發(足夠供十個人同時端坐其上,夜間還可放上被褥,睡下兩個成年人);尺寸和客廳大小呈正比不斷遞增的娛樂產品電視機(號稱有數十頻道卻每每同時播出同一個劇目,請參考我的另一篇論文《貌似豐富的娛樂——近古中國日常生活中的娛樂方式研究》);與沙發電視配搭,必不可少的大型茶几(有時也被稱為咖啡桌,請參考我的另一篇論文《虛幻的滿足與反叛:近古中國新階層的興起》);還有大型櫃子,這些櫃子也許被放滿了圖書,也許放上主人去各地遊玩時購買的紀念品或從童年時期開始收到的禮物(它們風格不統一,質地各異,展示起來頗費腦筋,往往還要佔去大量空間,有些客廳甚至掛有中國結、燈籠,牆上卻張貼“蒙娜麗沙”和“星月夜”的複製品。參考論文同上)。為了照亮這龐大的客廳,需要巨大的窗戶增加採光,夜晚自然也需要巨大的頂燈,但過大的窗戶卻使得人們在客廳中的一切活動都可能被附近的陌生人看得一清二楚,於是人們在窗邊懸掛巨大的布,有時這布甚至分為兩層,一層呈薄紗狀,用於白天,既不妨礙採光,又能遮擋窺探者的視線,另外一層則使用紡織得很密的厚重的布,用於夜晚(請參考我的畢業論文《窗簾的背後是什麼:近古中國市民階層居住密度不斷降低的二十年思想文化變遷史》,該論文講述了首都北京一位普通市民張某二十年來居所變遷的過程,對歷次居所內部格局、周邊環境、鄰居文化程度、張某與鄰居關係的變化都做了詳盡的分析和探討,其中一章從張某窗簾開銷的增長入手,論證了近古中國經濟發展是如何使得“隱私”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同時也造成了人們生活模式的變化、人和人之間關係的疏遠和隔膜等)。

人類那深藏在內心——從遠古到現代,從童稚到成年——從未減輕過的對黑暗的恐懼、對光明的渴求,是大型客廳大大促進當時電力照明業發展的原始動力。人們在客廳天花板的正中安置花樣繁多的頂燈(它們無一例外需要五個以上的燈泡,同時又令人費解地要在周邊加上各種材質的繁複的修飾物來減弱光線),在天花板周邊再安上一圈小頂燈,在牆壁四周又加上壁燈,為了控制這些燈,又加上數個開關(這些開關彼此難以分辨,經常被誤按,無形之中對其使用壽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為在客廳有可能同時使用這麼多的燈,所以人們需要更為節約能源(參考當時十年間的報紙報道,有充分理由相信,大型客廳開始普及之時,能源開始呈現短缺趨勢),散熱效能更好(舊式燈泡在開啟幾分鐘內就會變得很燙,大量舊式燈泡集中照明,無疑會使客廳溫度升高,甚至烤焦天花板,燒壞木質、紙質和布質燈具,引發火災),壽命更長成本更低(有這麼多的燈泡需要更換,是一件麻煩的事,同時也將導致一筆不小的開支),無論從技術和生產上看,都易於普及的燈泡(具備這點優勢的燈泡,才會有廠家樂於生產推廣,人們在社群便利店才能方便地購買到替換燈泡,而不必為了尋找特殊燈泡跑遍全城。關於這個問題,請參考我的另一篇論文《近古中國節能燈推廣史》)。

也許有些人會以為,大型客廳必然伴隨著與之相應的其他大型空間,比如大型臥室,不,恰恰相反,近期考古發掘出的平山文化遺址中,有大量在塑膠口袋內儲存完好的近古中國戶型圖(這十年來發掘的文化遺址通常都伴隨大量塑膠口袋,我已在前不久的論文《過度發展的現代化:近古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中指出,這些文化遺址應該是近古中國的垃圾填埋場,雖然目前針對這一論點還有很多爭議,但我在此重申我的觀點),這些戶型圖顯示出大型客廳總是配置了小型的房間。臥室裡除了放下一張大床、一組衣櫃之外,很難再放下其他的東西,於是臥室傢俱的儲物功能被傢俱商們強調出來:床下可能隱藏著一個大抽屜;衣櫃越做越高,恨不能頂到天花板;牆的拐角處放了一個量身打造的三角形電視櫃;兒童房中則放了一個雙層的床,還有一個儘可能小的書桌,給兒童寫作業和畫畫。書房則往往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