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悲,跳躍造成共振,致使馬棚倒塌。馬棚下面, 支有做小吃的油鍋火爐,一時大火熊熊,燒死或踐踏而死的人達600之多。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香港賽馬場火燒馬棚大慘案。 葬身火海的600多人,絕大部分是華人,另有少數印度人和極個別葡萄 牙人,此外,還有數百受傷者與燒殘者。省港兩地的報章皆報道了這一慘 案,其中一篇報道的標題是:“快活谷成了傷心谷!” 香港賽馬,形成獨特的馬文化。“爆棚”一詞,源於馬棚慘案。毛竹被 火燒時,會發出震耳的爆裂聲響,故曰爆棚。現在爆棚之意是指客滿,人 們很少會與馬棚慘案聯想到一塊。 為使後人不忘記這段歷史,華人在跑馬地咖啡園墳場豎立起一座墓碑, 以紀念馬棚慘案中的罹難者。
… 頁面 67…
馬棚慘案,一度使華人觀看賽馬為畏途。 1927年,華人中的上層人士,為抗議馬會的種族歧視,成立一個純華 人的馬會,並在粉嶺設立跑馬地。在這種情況下,馬會才被迫吸收少數高 等華人為會員,並特准華人騎師進入快活谷賽馬。否則,洋人馬會就會失 去大部分華人看客,這是他們最為擔憂的。 辦房新招 1931年,馬會實行辦房制度。辦房對馬會經營進行重大改革。彩票每 張兩元,中彩以搖珠和跑馬兩種形式混合進行,這種新彩票又謂之大馬票。 第一年頭獎的最高額達到10萬港元,當時一名工人的月薪才幾元,這10萬 港元,足夠蓋一幢非常氣派的洋樓。 以小搏大、一夜暴富的神話在香港廣為流傳。賽馬增加場次,賭馬漸 成熱門。馬會財源滾滾,財大氣粗。 原本,馬會就是香港的貴族院,一些名微身卑的西洋人,來香港發了 財後,便竭力加入馬會,以其作為貴族身份的標誌。當時,香港流行這樣 一句話:看一個人有沒有地位,只須看其是不是馬會會員。 現在,馬會成了大財主,更是不可一世,炙手可熱。因此,又有這樣 一種流行說法:“控制整個香港的,是港督府、渣甸洋行、滙豐和馬會。” 佔香港人口大多數的華人,基本被排斥在這四大集團之外。華人的地 位,可見一斑。
… 頁面 68…
第十章 早期華人名微財疏盼振興 香港開埠初年的華人大都是賣苦力者,一位洋行大班說:“土著華人, 就像一群會說話的役馬。”華人真如他所說的那樣嗎?一些華商和士大夫來 到香港,漸使不可一世的洋人刮目相看。華人辦實業,做買賣,漸把地盤 擴張到所謂洋人的“世襲領地”中區。更有的華人,進入港府成為政要。 毒麵包案 在香港開埠早期,華人為抗議英國入侵中國與割據香港,多次舉行罷 工罷市,也有人採取暗殺、縱火、投毒等極端行為的。毒麵包案是其中影 響最大的一宗。 1856年秋,英軍炮轟廣州,省港華人激怒,街頭出現告白,警告那些 賣糧食蔬菜給英人的華商,裕盛辦館老闆張亞霖則認為,商人只管做生意, 不必介入國事。他仍供應洋船糧食,包辦英人伙食。結果,張亞霖在廣州 的分店被燒,但張亞霖仍一意孤行做英人的生意。 1857年1月15日,400多英人食了裕盛辦館的麵包,全部中毒,因搶救 及時,無一死亡。經化驗,麵包含有烈性砒霜。中毒者中,有包括保陵總 督夫人在內的高層人士。香港警方把裕盛辦館的引名工人全部逮捕。 是日,正巧張亞霖帶一家老小去了澳門。在皇后號航行途中,一家人 除張亞霖外,吃了麵包嘔吐不止。張亞霖懷疑有人投毒,要求皇后號返航 香港。一上岸,張亞霖即被警方逮捕。 張亞霖最後被判無罪釋放。在英人面前一貫軟弱的清政府,在張亞霖 的問題上態度強硬,下令通緝賣國賊張亞霖,欲判其重刑。張亞霖乘船逃 往越南西貢。何人投毒,真相如何,迄今仍是謎。毒麵包案的發生,使英 人華人對立加劇,香港經濟一度停滯。毒麵包案,百餘年來對此作評介的 華文著述汗牛充棟。大部分著述視不知名的投毒者為民族英雄,稱其大長 國民志氣,大滅英寇成風:少數著述認為,不管投毒者動機如何。至少食 毒麵包的婦女兒童是無辜的,不可以抗英壯舉相論。 香港開埠至今,華人一直佔香港總人口的絕大多數。1848年港府作人 口統計,香港常住人口為2。39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