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不是天之驕子嗎?你們不是國家的棟樑嗎?誰讓你們進了清華就沾沾自喜的?清華的風格最看不來沾沾自喜的腔調;老師就是要打掉你們身上的傲氣和驕氣;讓你們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此後的日子是每週一小考;每月一中考;學期一大考;大家誰也不敢懈怠;總是想方設法找難題做。
同班同學中有個周光召(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認識學校的一位助教老師;叫張偉;是錢偉長先生的助教;大家就常常去求他;向他要些題目做。那時老師一般不佈置作業;可是大家倒寧肯老師佈置些作業。這種學習氛圍;對於一個真正想做些事業的人來說;顯然是太重要了! 那時的清華大學;大學一年級的基礎課電工原理和應用力學都是最難讀的課;但必須要考八十分以上才能正式讀物理系;考不過的只能明年再考。那是真正的嚴師出高徒;所以清華的學生沒有清閒的時候。 李道增就是在這樣一個大環境裡磨鍊出來的學術尖子;他從不甘心落在人家後面;平時沒有星期天;幾乎也沒有節假日;腦子裡整天裝的都是資料和推理。
數年寒窗;水木清華;他就必然出類拔萃。 兩年後他轉到了建築專業;來到了梁思成先生的門下。因他從小喜歡畫畫;而建築專業又是一門綜合性的學問;他的物理學基礎和美術愛好可以得到很好的兼顧。那時中國的建築業正面臨一個新的突破期;傳統的大屋頂不時興了;國民黨時期的建築大多像方頭棺材;新中國的建築如何體現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特色?這些對才二十歲出頭的李道增來說;具有極大的誘惑。何況又有梁先生這樣可遇而不可求的頂級名師。1952年大學畢業後;他被留校任教;先後當了梁先生的秘書兼助教、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在清華大學將建築系擴建為建築學院的時候;他擔任了第一任院長。
他把專業重點;大膽地放在了過去國內很少有人涉及的劇場設計上;這是他的老師梁老先生都未曾涉足的建築藝術範疇。 以後就是漫長的教學加運動、教學加建築設計、教學加行政管理、教學加科學研究的繁忙歲月。他長期超負荷地工作;長期帶病堅持工作;他停不下來;他那李氏血統的天性驅使他;總是在急急地向前趕路。幾十年來的運動不斷地干擾著他;心臟病也越來越嚴重地干擾著他;他都能夠樂觀而坦然地面對;但他心底的那個至今還沒實現的夢;卻在無情地撕咬著那顆學術良心;使他總也無法平靜。 翻開他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著作目錄、建築設計目錄、作品得獎目錄;他所帶的研究生、博士生的論文目錄;以及他所兼任的職務的目錄;無論從哪個角度上講;他都是無可挑剔的。
他一個人肩挑了應當是許多人來肩挑的工作;付出了太多、太多。1958年;他自從國家大劇院的計劃一經提出;就是這個專案設計的主持人;前後三起三落;其中每一次提出;他都是專案的帶頭人。其他的設計還有一長串:解放軍劇院建築設計、總政排演場建築設計、中國兒童劇場翻新工程設計、東方藝術大廈方案設計、天橋劇場翻新建築設計、大連經濟開發區劇場、福建省大劇院方案設計、台州市文化藝術中心方案設計有的在全國競賽中獲一等獎。出版著作有《劇場建築設計手冊》、《中國會堂劇場建築》、《國外劇場建築圖籍》、《2300劇場設計總結》、《西方戲劇、劇場史》(上下冊)。尤其那部一百五十萬字、文圖並茂的煌煌鉅著《西方戲劇、劇場史》;凝聚了他整個學術生涯的全部心血;是國內第一部跨戲劇與建築兩個學科的學術專著;填補了我國這方面的空白。
他所兼任的職務也是多得不得了;除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外;還是國務院第三、四屆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建築學會第七、八屆常務理事,北京市建築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按說;他的學術道路還是一帆風順的;而且;在五六十年代政治運動不斷的時代;他由於工作積極肯幹;萬事敢挑重擔;跟周圍的人際關係也處理得不錯;除了個別領導人;誰也看不出他是個李氏家族的“狗崽子”;因此也沒有吃過太大的皮肉之苦。然而;上帝總是不願意把所有的順心事都送給一個人;偏偏讓他懷著一個巨大的心事、一個至今尚未實現的大夢苦澀地前行!
第一次要上國家大劇院專案的時候還是在國慶十週年前夕;是周恩來總理提出來的;已被列入北京十大建築的計劃內;另外還有解放軍大劇院;都是當時僅有二十八歲的年輕教師李道增領銜設計的。那時清華大學的校長是蔣南翔;調動了全校的精華全力投入這個國慶獻禮的大專案;從建築系、機械系、電機系、土木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