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3 / 4)

小說:李鴻章家族 作者:笑傲網路

;就造了幾座橋。”李先生淡淡地說。 “是哪幾座橋呢?”筆者追問道。 他像數自己孩子的名字一樣隨口道出:“建國初參加武漢長江大橋的設計;建南京長江大橋時擔任副總設計師;主持了大橋的設計和施工工程;再後來;主持設計了枝城長江大橋、九江長江大橋、山東齊河縣內的黃河大橋;還有援外專案———緬甸仰光的丁茵大橋;近年來交通部派下活來;去羅馬尼亞幫助造橋” 不是長江大橋就是黃河大橋;如此艱鉅的工程和使命被他輕描淡寫地一語帶過。當筆者“逼”著他“走回過去”的時候;他只講了幾個典型場景。

1959年3月;李家鹹被派往南京;主持南京長江大橋的設計工作。這時;他與蘇聯專家在橋墩的工程設計上;產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蘇聯專家堅持採用造武漢長江大橋時的管柱基礎;而經過周密的調查和研究;李家咸認為南京的地質條件比武漢複雜得多;應當採用國際上的先進技術“浮式沉井法”;並且改用四種基礎。可“浮式沉井法”在當時只是聽說;誰也沒見過;既無資料更沒有實踐經驗。當時鐵道部的領導支援李家鹹,決定按李家鹹的方案上馬。而把大橋工程圖紙交給工程處去實施時;誰知工程處也不願接受這個方案;而情願接受傳統的“管柱法”。

如此一來;李家鹹兩面受阻。 那時已是“文革”前夕;工人的意見往往要比工程師吃香。兩種意見正相持不下;最後;鐵道部大橋工程局局長和總工程師使了一道絕招———乾脆把李家鹹調到工程處;擔任工程處的副總工程師;由他主持施工;把堆得小山似的工程圖紙;變成雄偉壯麗的南京長江大橋!那年他僅三十四歲;是全域性最年輕的總工;而且一直到80年代末;他都是全域性最年輕的總工。 誰知天有不測之風雲。這一年秋天長江水位特別高;正在施工中的大橋橋墩遇到嚴重威脅。一個八千多噸重的橋墩在江心開始搖擺;而且三天三夜不止;數十根二十五噸一根的鋼纜全部被掙斷;這是中外造橋史上從未遇到過的險況。八千噸的龐然大物在江心四分鐘打一個“鞦韆”;尤其是風浪中的高壓電纜船;隨時都像一個即將爆炸的火藥庫李家鹹以普通人難以想像的毅力;在現場指揮了三天三夜;終於排除了險情。 李家鹹沒等南京長江大橋通車就奔赴了新的工地。

接下來;造枝城長江大橋六年、九江長江大橋四年、齊河黃河大橋五年他都是專案總負責人。 1981年;他又奉命來到緬甸首都仰光;主持緬甸的國家工程丁茵大橋的設計和施工。若在國內;任何一條大河都有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水文資料;而緬甸方面卻無法提供這些資料。當地又是長年高溫;最冷的1月份;氣溫也相當於武漢6月的天氣。1988年緬甸又出現政治動亂;中國援助建設的人員曾三次乘船到江中心避難丁茵大橋通車之後;別人都可以回國了;緬甸方面透過中國大使館硬是把李家鹹“扣下”繼續幫助工作。在緬甸八年;他不僅造了橋;而且為當地培養出了一支造橋技術隊伍。他成了人們公認的親手托起中緬友誼之橋的人。 現在他名義上已經被批准退休;而實際上一天也沒有退休。

南京第二長江大橋、江蘇江陰長江大橋;他都是總顧問。國內凡是有重要的橋樑專案;總能看到他的身影;關鍵的技術活兒有關部門都要徵求他的意見。他是個不善於呆在辦公室裡的人;常常要往工地上跑;橋建在哪裡;他就落腳在哪裡;所以要往他家裡打電話;常常聽到他夫人在電話的那頭說:“又到工地上去了!”

第44節 打造“航空母艦”的李家昶和李家景

李家“家”字輩在海外的要數老六房的李家昶和李家景最富傳奇了。他們當初年紀輕輕離開父母到了香港;身上只有幾十美金;為了生活;一切從頭學起;一切從頭做起;臥薪嚐膽;勵精圖治;不畏艱苦;經過十數年的發奮努力;他們成功地辦起了一系列大型企業;成為香港著名的實業家。他們國內國外企業並舉;輕工業、重工業並舉;還大做善事;嘉惠社會;服務民眾;被李家人一致譽為李家的“航空母艦”。

李家昶是李國源的次子;抗戰中隨父母從蕪湖老家一路逃難到香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來到了上海。他目睹了日本人給中國帶來的種種災難;決心投身抗日事業;十七歲時跟幾個朋友一起;穿過重重封鎖線;來到了重慶大後方;先是就讀於當時已搬到重慶的復旦大學;參加了青年軍;1944年響應當時國民政府“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的號召;投筆從戎;加入了國民黨海軍部隊。入伍後的一個最直接的任務;是要去美國接收該國支援中國的八艘軍艦;同時在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