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鹽,而從地下鹽井中挖鹽的量太少,且找鹽井很困難,並不能大規模普及。在歐巴羅,煮鹽主要在地中海周邊沿岸進行,西羅馬帝國的技術最為高超,但是現在西羅馬帝國陷入混亂。
為了解決吃鹽的問題,秦東親自趕到海邊挑選了幾處海灘平緩的海岸線,安排當地地方官員組織民眾修建如稻田一樣的鹽田,方方正正,一塊接一塊,他決定將曬鹽法搞出來。
這個時代煮鹽是主要方法,煮鹽的方法又分為兩種,第一是漏水煮鹽法。主要生產裝置分三部分:第一,沙幅。在海邊潮水可到之處,鋪滿細沙(亦稱嫩沙)厚約2至3寸,耙松,使沙能充分吸收潮水。若遇到低潮位,潮水浸不到沙幅時,須挑海水淋沙,待風吹日曬幹後,便成滷沙。第二,鹽漏。鹽漏系用於滲漏滷水。一般方形,高約3市尺,深約2市尺,四邊砌石,底架竹木,上鋪竹篾或茅草,以盛滷沙。鹽漏埋在沙幅下,深1市尺,四周砌海泥,漏旁建一個小池與鹽漏底相通,用海水淋澆滷沙成滷滴入小池儲存待用。第三,煮鍋。鍋有竹鍋、鐵鍋兩種。竹鍋乃竹篾編成,方形平底,外塗石灰或黃泥,長1丈,寬5尺,深3尺。每鍋可煮鹽1000市斤。另一種鐵鍋是以白鐵製成,圓形或方形平底,直徑4—5尺,高7—8寸,每鍋可煮鹽7—10斤,約煮5—6小時成鹽。
第二種煮鹽的方法就是曬水煮鹽法。在海邊建築圍堤,內築簡易儲水蒸發池,引潮水入池曬至相當濃度入鍋煮之成鹽。煮鹽生產落後,產量少,勞動生產率低,成本高。特別是消耗木柴量大,煮成1擔鹽約耗木柴400斤左右。
秦東這次決定不用煮鹽法制鹽了,羅馬帝國在沿海地帶都在使用煮鹽法制鹽,他決定採用鹽田法,就是海水曬鹽法制鹽。
在秦東的指揮下,地方官員組織當地民眾修建鹽田,如井字型的鹽田很快就修建了一大片,隨手秦東有指示在鹽田的附近修建結晶池,結晶池的作用主要用來讓鹽分從海水中結晶出來,結晶池的底部要保持平整和乾淨。
在這個時代,秦東有兩種方法可以用海水製鹽,而且效率要比煮鹽法高得多,第一個就是日曬法,即太陽能蒸發法,另外一種是冷凍法,在後世有的國家還用電滲析法,不過電滲析法在這個時代還沒法使用,因為沒有電。
太陽能蒸發法是很古老的製鹽方法,也是仍沿用的普遍方法。這種方法是在岸邊修建很多像稻田一樣的池子,用來曬鹽。製鹽的過程包括納潮,制滷、結晶、採鹽、貯運等步驟。納潮,就是把含鹽量高的海水積存於修好的鹽田中。制滷就是透過利用太陽能讓海水蒸發,濃度逐漸加大,當水分蒸發到海水中的氯化鈉達到飽和時,要及時將滷水轉移到結晶池中。滷水在結晶池中繼續蒸,原鹽就會漸漸地沉積在池底,形成結晶,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採集了。鹽田製鹽受環境影響很大,海水的鹽度、地理位置、降雨量、蒸發量等等因素,都會直接影響鹽的產量,不過這是這個時代最先進的製鹽方法,即使到了後世的二十一世紀,絕大多數食鹽都是採用這種方法制作出來的。
冷凍法制鹽,這種方法的原理是,當海水冷卻到海水冰點(…1。8c)時海水就結冰。海水結成的冰裡很少有鹽,基本上是純水。去掉水分,就等於曬鹽法中的水分蒸發,剩下濃縮了的滷水就可以製鹽了。(未完待續。。)
第三百零三章 暴利食鹽
製鹽的事情耗費了秦東不少時間,當地官員按照他的要求建好鹽田和結晶池,又在鹽田和結晶池下方鋪設一條排汙渠道,並開始在漲潮時分引入海水進入鹽田,當鹽田裡灌滿海水之後關閉引水渠閘門,海水就被留在了鹽田裡。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曬鹽了,日復一日地等待,曬鹽是一個非常枯燥的事情,而且挑選曬鹽的時間必須是一連十多天不能下雨,這就要有豐富經驗、善於觀察天氣情況的人坐鎮,否則的話,等曬鹽曬得差不多了,突然一場大雨下下來,這些天曬鹽又白曬了,只能重頭再來。
鹽田的地勢稍高,比結晶池的要高一些,這樣方便將鹽田內已經曬得鹽分達到飽和狀態的海水引入結晶池內。
當第一次將鹽田內的海水曬得鹽分達到飽和狀態之後,秦東忍住激動命人開啟通往結晶池內的閘門,鹽田內的海水就透過引水渠進入結晶池內,然後讓海水在結晶池內繼續暴曬。
隨著時間的延長,秦東和當地的官員們站在結晶池邊上親眼看見池內有鹽的結晶在池底出現了,鹽的結晶在池底經過太陽光照射之後散發出亮晶晶的光芒,十分耀眼。這一刻秦東和當地官員們,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