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賦予了美學的特徵,認為非常美,所以蘇麻離青一下就成名了。蘇麻離青燒成後,釉面會坑坑窪窪的。它本身是一種燒造的缺陷,但被文人渲染以後,形成一種審美追求,就是缺陷美,也可以說是病態美。過去幾百年以來,永宣瓷器一直是青花瓷器的魁首,收藏者、研究者,都以擁有永宣瓷器為榮。蘇麻離青,一般老百姓不需要知道得很清楚,就知道它是一種染色劑就可以了;但作為專業人員,就一定要了解這件事。
一般的說法,蘇麻離青就是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蘇麻離青〃名字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南洋蘇門答臘的蘇泥和檳榔嶼的勃青合成,但這〃蘇泥〃和〃勃青〃到底是什麼,誰也無法解釋;第二種說法,有個英國博士在一百多年前,也就是1888年的時候,他說蘇麻離青是指英文中〃藍玻璃〃(smalt)的譯音,因為它也是藍色的;第三種說法,在《明實錄》中記載叫〃速來蠻〃,蘇泥麻,也是諧音;第四種說法更奇特了,說它是從索馬利亞帶回來的,所以叫〃索馬利亞青〃,聽著和蘇麻離青比較接近。
其實這個蘇麻離青的來歷並不重要,它對青花,對百姓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它為中國的陶瓷美學帶來了一道絢麗的風景。這道風景就是它充分地體現了蘇麻離青的特性,體現了它這種由缺陷帶來的美的這種特性。這就是蘇麻離青的名氣所在。
【宣德皇帝】
明初青花一說就是永宣,按照一般人的思路,都會認為永宣是父子關係,永樂宣德嘛。實際上,永宣是祖孫關係,中間還有一個洪熙。宣德的父親仁宗在位只有一年,年號洪熙,因為時間短暫,所以一般不學歷史的人很容易忽略這段。
一般的說法是〃永宣不分〃,永樂瓷器和宣德瓷器非常接近,尤其不帶年款的,不是專家分不清楚,看著都差不多。專業人員很容易把永宣瓷器分清楚,但非專業的人沒有必要分清它,知道是明代早期的青花足矣。
宣德在位10年,38歲的時候去世。他在位時是明朝的盛世。宣德皇帝雅好藝術,喜歡繪畫,大名鼎鼎的宣德爐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因為有雅好藝術的宣德皇帝,才有了宣德瓷器的輝煌成就。乾隆皇帝就非常欣賞宣德瓷器。比如有一件極為特殊的青花瓷器,是御用的禮器,佛教做道場的時候使用,瓷器上面寫著古印度的梵文,還有五個漢字〃大德吉祥場〃,意思是能夠消災去難,吉祥如意。乾隆皇帝非常喜歡這件宣德青花,他讓宮廷畫師丁觀鵬畫了一幅《鑑古圖》,把這件宣德青花畫在圖上,擱在自己身旁,表明他對這件東西的酷愛。
【宣德蟋蟀罐】
宣德皇帝有點兒小毛病,喜歡玩兒。宣德的政權來得比較容易,到了他這兒,不需要再創業,守著就可以了,所以他非常喜歡玩兒。史書記載他〃雅好詞翰〃,〃精於繪事〃,〃酷好促織之戲〃。前兩條大家都不懷疑,因為宣德有很多畫作存世,今天北京故宮博物院就有,畫得雖然幼稚,但看著很有意思。那麼最後一條呢,很多人不信。〃促織〃就是蟋蟀。宣德皇帝酷愛鬥蟋蟀,出於晚明筆記,所以有人說都是野史,皇上天天鬥蟋蟀,那成什麼了!
由於沒有證據,所以這疑案一拖幾百年。清初的學者王漁洋在評《聊齋志異·促織》時,就認為這個傳說無據,是假的。其實,唐代人就開始養蟲了,宋代人非常喜歡鬥蟲,大奸臣賈似道就喜歡鬥蟋蟀。所以,明代宮廷裡盛行鬥蟲,應該是順理成章的。過去北京人管蟋蟀罐都叫〃將軍府〃,可見蟋蟀要互鬥。北方人和南方人都用鬥蟋蟀來賭博。宣德皇帝沉溺於鬥蟋蟀的故事流傳得非常廣,當時有這樣的話:〃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曾經有傳說,宣德時期有過拿駿馬換蟲的事,就是拿一匹馬換一個蟲,可見他有多喜歡蟋蟀。今天不知哪兒能用蟲換馬?
宣德青花蟋蟀罐的傳世品非常罕見,過去見到時,還不知道是蟋蟀罐,全世界只有零星幾個。據說宣德死後,他母親張太后當場下令,把他所有玩兒的東西全砸了。明人李賢在《天順日錄》中有明確記載。臺北〃故宮〃有1000多件宣德青花瓷器,是全世界收藏最多的地方,可一個蟋蟀罐都沒有。所以,當時不能證明宣德有此愛好。
結果還是有人來揭開這個謎底,就是我們的考古專家。1993年,景德鎮出土了一窩青花殘片,把這些殘片攢起來,就是宣德時期的蟋蟀罐,一共21件,一看就是故意砸的。蟋蟀罐的成堆出土,證明史書記載的一切都是真實的。 宣德青花蟋蟀罐價值連城,大家也回家找找吧,但別找來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