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剩下的就是精華,但分量就會減少。由於宣德皇帝親自督造此事,所以質量非常高。一斤進貢來的銅材料經過冶煉,最後只剩4兩。這4兩還是小兩,過去一斤是16兩,有個詞〃半斤八兩〃,說的是舊制,今天應該說〃半斤五兩〃才對呢。
當年宣德皇帝去看冶煉的時候問工匠:“怎麼能使銅器的質感顯得非常好呢?“工匠說:”至少要反覆冶煉6次,就自然會閃著寶光。”皇上財大氣粗,氣魄大,上去就說:“行,你給我煉12次。”工匠說我煉6次,一斤就剩一半了,你要煉12次,8兩又得去4兩。〃皇上說:“那就去4兩唄。“最後冶煉完成,一斤銅就剩4兩了,按照今天的概念就說剩下四分之一。這是明末大收藏家項元汴在《宣爐博論》中的記載:“宣廟遂敕工匠煉畢十二。每斤得其精者才四兩耳。”宣廟就是指宣德皇帝。
第二,宣德爐採用了一種新工藝。過去做爐都是翻砂,它現在用的是失臘法,失臘法歷史上有沒有過?有過,但是做到爐這上面沒用過,它較之翻砂法,它就變得非常地光潔,好看,這個東西一光潔就好看,做出來以後有專業的人把它進行上色,我們不要簡單地理解上色就是拿顏色刷到上面就是上色,不是,它是用各種方法使它呈現一種自然的色澤,它有什麼樣的色澤呢?石青斑、硃砂斑、葡萄斑、桑葚色、水銀古、黑漆古、蟹甲青、鱔魚黃等等等等。《古玩指南》上的記載是有46種顏色之多,有的書記載比這個數量還多,有人認為有上百種顏色,那它都是微妙的區別了。
第三,宣德爐裡含有合金,這是被很多人忽視的。除了精煉銅外,還有鋅、錫、銀、金。歷史上有這樣一個說法:當年皇宮裡著大火了,金銀珠寶一同全燒壞了,然後皇上就說燒壞這東西不都在嗎?一塊兒給我化了,重新鑄爐,所以它裡頭就含金。史料上風磨銅當時進貢的那些單子上都寫著明確寫著含有黃金。今天用科學的方法很容易解決這個問題,一測試就知道了。最簡單的測試是用比重,黃金的比重非常大,銅的比重大概是黃金的三分之一。
我聽一個老師傅跟我說,最好的宣德爐含金大約3%。我買過一個宣德爐,特別沉。我很高興,直接上菜站找了個普通秤一約,八斤四兩,也就是4200克。我乘上3%,大概是126克。你想,這樣一個香爐裡如果含126克黃金,那質感完全不一樣了。我們對衣料比較熟知,如果純棉的衣料里加3%的毛,質感馬上得以改觀,如果純毛的衣料里加3%的化學纖維,它可能就變得不易起褶。古人顯然也發現了這個規律,所以我認為好的宣德爐裡一定含金,一加上金,就不易生鏽,而且顏色明顯地跟普通銅器拉開了距離。
鑑於上述三條,宣德爐的名氣就極大。
明朝末年的時期,有很多文人都有記錄,比如項元汴的《宣爐博論》,劉侗的《帝京景物略》,冒襄的《宣爐歌》。冒襄,冒闢疆,跟董小宛關係很好,知道董小宛的就應該知道冒闢疆,最後冒闢疆是納董小宛為妾。那麼冒闢疆的描述就有意思了,他說宣爐如女子肌膚,柔軟細膩,可捏。爐是硬的,銅是硬的,他說〃柔軟細膩可捏〃,他完全把它看成一個女子的狀態,這是冒闢疆的記錄。項元汴對銅爐的讚美也有意思,他說的是顏色,他說深有深妙,淡有淡妙。銅爐的顏色非常多,我見過有近乎於黑色的,也有那種暖暖的黃色,那他就說了深色有深色的妙處,淺色有淺色的妙處。
【宣德爐的式樣】
宣德爐有定式,不是今天的定式,是宣德那年就定的。很多定式跟它當時的使用環境有關。宣德爐最廣泛的式樣叫蚰蜒耳式。蚰蜒是一種蟲子,俗稱鼻涕蟲,農村養菜的最怕碰見那種鼻涕蟲,啃菜葉子。第二種式樣叫沖天耳式,也叫朝天耳式。它一般是在祭祀當中要用。第三種式種是雙魚耳式,也叫魚耳式,兩個耳朵象魚,這個是跟宋哥窯,宋官窯的樣子模仿下來的,一般情況下這種都是擱在書房。再有就是橋耳式,也叫鳳眼式。過橋,在講經的地方,你傳達,你通達都是過橋,所以在講經的地方焚香一般都是這樣橋耳式。再有就是獅耳式,其他各種式樣上百種。
那麼,你注意看宣德爐,一個問題就出來了:為什麼宣德爐基本上都是三條腿呢?這是因為宣德爐的造型是從青銅鼎發展來的。大部分圓鼎都是三條腿,三點固定一個平面,過去說〃三足鼎立〃,只要有三條腿就非常穩。那麼銅爐裡有沒有四條腿的呢?也有,方形的爐是四條腿。這是因為青銅鼎也有四條腿的方鼎,它就是數量比圓鼎少而已。
【宣德爐的辨偽】
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