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爐的名氣太大,仿品不斷出現。在所有中國古代藝術品中,銅爐是最容易仿的,為什麼呢?它是翻模的。只要有一個真的爐,翻個模,就能再鑄造一個,基本不走樣,所以真假難辨。這是宣德爐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誰都不能解決。今天全世界沒有一個專家能準確地告訴你一個宣德爐的真偽。雖然宣德爐存世量非常大,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一件能提供有力的證據證明是宣德本年的。比如宣德期間的墓葬出土了宣德爐,那肯定是真的。文物本是標型學,標準器擺在這兒,別的東西跟它一比較就知道了。問題是宣德爐是翻模製造的,造型都一樣。如果配方也是一樣的,那幾乎不能分辨其新舊。
那宣德爐是不是真的無法區分呢?我倒覺得可以用類比的方法一點一點去推。第一,看造型。早期的宣德爐都是仿宋式。第二,材料的配比。我們今天有高科技手段,非常容易就是把它的化學成分分析出來。第三,聽聲音。由於宣德爐銅質精煉,聲音非常悅耳,好的爐你一敲,聲音之好聽,不能想象,無法用語言來傳達。
實際上銅器的斷代沒必要那麼嚴謹,它跟瓷器不一樣。瓷器是非常嚴謹,宣德就是宣德,永樂就是永樂,成化就是成化,非常清晰。但對銅器的判斷,只要能夠看出來它大約是哪個時期的就可以了,比如你能看出它是明早期還是明晚期的,我覺得就足夠了。
【宣德爐的款識】
明清兩代瓷器下面都書寫年款,這也成為鑑定瓷器的一項標準。瓷器只要書寫年款,就變成一個標準器物。因為工匠及工匠的審美都會發生變化,比如工匠去世,審美髮生變化,都會反映在底款上,所以我們能夠很清晰地分辨出年代。銅爐也刻有底款,但因為是模製,銅爐的底款變化非常微小。
過去怎麼判斷哪個是真的宣德爐呢?有一種說法:宣德爐底下的落款,只要德字少了中間一橫,就都是真的。但說這話的人就不知道翻模這回事,翻模的人直接照著真爐翻模,底款一模一樣,所以這種少一橫的說法不足為憑。
宣德爐的底款非常有意思,寫的五花八門。有寫一個字的,宣,就寫一字兒,你有時候在市場上碰見一爐一翻手〃宣〃什麼意思?就是宣德那一年的。有寫倆字的〃宣德〃。寫仨字的〃宣德年〃。寫四個字的〃宣德年制〃。寫五個字的〃大明宣德年〃。寫六個字的〃大明宣德年制〃。一到六一個空不落,再往上,還有寫多少個字的呢?寫一大段話的〃大明宣德五年監督工部官臣吳邦佐造〃,底下寫16個字,這種款識呢,在宣德爐的收藏中也非常重要,大量是偽款,但一定有一個真款在裡頭。
【宣德爐的仿製】
宣德爐的仿製時期,大概推測有四個時期。第一個是當朝,我們說的當朝是指宣德在鑄造了18000個爐以後的,再有鑄造都可以算為仿製。
第二個時期是明晚期,收藏熱的興起,對爐的需求供需發生變化,大量的需求增加,所以在晚代晚期的時候就有大量的仿製品出現,這個時期的東西非常接近於宣德本朝的東西。
第三個時期就是我們知道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他所製造的宣德爐有很多離開了宣德的本樣,有相當一部分偷工減料,所以非常容易剝離出來,一看就不夠明朝,一看就是清朝的東西,
第四個時期就是晚清到民國,有一部分很小的仿製,質量比較差,所以不足為慮。到了今天,宣德爐的仿品驟增,尤其近十年內,銅爐的仿品變得非常精美,非常接近歷史的真實面目,這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今天市場上有大量仿製的宣德爐,完全能夠以假亂真。
【禁銅令】
清朝雍正時期下過禁銅令。康熙開放海禁以後到了雍正這朝,貿易量急劇增加,需要大量錢幣。當時制幣的主要原料黃銅明顯不足,中央政府著急。再加上銅錢的私鑄之風,以及劣制銅錢沙板錢、錘扁錢,都為社會發展帶來種種弊端。於是,雍正四年正月,雍正下禁銅令。到了乾隆初年,雲南銅礦就開始大量開採,中央政府解決了銅短缺的問題,所以禁銅令就取消了。禁銅令實施的時間,大約只有10年。
【雍乾銅瓶】
2007年,一件雍正海水龍紋銅瓶,在北京拍賣,高約60公分,比較大,估價是60萬。過去對銅的認知非常低,覺得一個銅的東西值不了多少錢。但這個銅瓶在拍賣場上從60萬元一直被競爭到1570萬元,我們觀復博物館本來對這東西有所關注,覺得60萬的價錢還可以接收,但沒想到漲到如此高價,沒能買到。
不久以後,我在一次小型拍賣中又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