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葉以來,有名有姓的刻竹名家就有幾百人之多。有一本書叫《竹人錄》,作者金元鈺,記載了當時著名的竹刻高手。另外,許多藝術家的名字也散見於各類筆記中,但不一定留下其作品。
【筷子籠】
明末有一個刻竹高手叫張希黃,他發明了一種雕刻方法,叫留青雕。竹子剛被割下來時是青色的,留有一層青皮。雕刻時把不需要的地方輕輕刻去,以青皮部分來表現內容。用通俗的話講,就是一種極淺的淺浮雕,這就是所謂留青雕。雕完以後,隨著時間的流逝,青色會變成油黃色。所以我們看到的留青雕不是綠色的,而是黃色的。張希黃留青雕的典型代表作品是山水樓閣竹筆筒,現藏上海博物館。
我早年去上海的時候,看到很多竹筆筒。竹筆筒當時在南方的數量遠遠多於北方,過去南方人拿竹子不當回事。早年間我去安徽黃山,黃山底下有一條街都在賣竹器,人非常多。由於當時誰都不知道竹器這類藝術品的重要性,一個竹筆筒可能會很便宜地賣掉。
我記得當時我在安徽黃山那條老街上逛,進了一家店。他們開店都是前店後家,我聊會兒天就進了人家的家。店主人家裡正在吃飯,我一眼看見飯桌上插筷子的筷子籠,就是一個留青雕的竹筆筒,非常精緻,插著一把筷子。因為我買了點兒東西,店主人特別熱情,讓我吃飯:〃來這兒吃點兒飯,趕上什麼吃什麼。〃吃飯的時候,我眼睛不停地看這筆筒,越看越喜歡。我就問:〃這是什麼啊?〃店主人說:〃筷子籠啊。〃這筷子籠有點兒淺,筷子又長,插得多的時候非常容易傾覆,翻倒在桌子上。我就說:〃這東西插筷子不一定合適,老容易翻。〃他說:〃對,我早就想換一個。〃我說:〃我給你買個新的吧,你能不能把這個勻給我?〃他也很清楚,說:〃這東西是老的,就是不怎麼值錢,您要真喜歡,就送給您了。〃結果,我拿著一個特別好的留青雕筆筒,高高興興地離開了黃山。
【文人雅具】
金元鈺在《竹人錄》中說:〃今流傳人物花鳥筆筒,及行草秘閣,秀媚遒勁,為識者所珍。〃當時流行人物花鳥筆筒和行草秘閣,被認識它們的人所珍愛。這裡提到了一個詞,〃秘閣〃,什麼是秘閣呢?秘閣就是〃臂擱〃,一種非常重要的文房用具。臂擱的形狀是竹形瓦面,所以用竹子來做最合適。一般都是裁一節竹子,縱向一分為三,正好形成一個瓦面。臂擱能防止把墨跡蹭髒。我們都知道,只有中國字是豎行右行,先在最右邊豎寫一行,再往左邊寫。過去古人要求自己懸肘、懸腕,懸空寫字。明朝人的大袖子都比較長,寫字的時候速度快,有時這行沒幹透,就要寫下一行,很容易蹭髒衣服,或者蹭髒字跡。在這種情況下,臂擱就起作用了,把它罩在剛寫好的那行字上,臂擱是中空的,不會蹭髒字。寫一行挪一行,等你挪到第二行的時候,第一行的字就乾透了。
我曾經買過這樣的竹雕行草臂擱,上面有刻字,寫得非常有意思。當我把這個臂擱拿到手的時候,就體會到古人的自我修養。古人會把一些名言警句刻在上面,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個臂擱上寫的是:
不到極逆之境,不知和順之安;
不遇至刻之人,不知忠厚之善。
不到最倒黴的時候,不知道平常就是一個好日子;不遇到最尖刻的人,不知道忠厚就是一個好人。古人寫得多好啊!聯絡今天,四川汶川地震就是到了極逆之境,所有汶川同胞的感受都是:平時的日子再苦,也是一個安生的日子。
有一回有個人拿了本古籍給我看,我一翻,那本古籍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句話。由於書上的字很大,這兩句話佔了兩篇兒。我翻開第一篇兒,就順口把後面的句子念出來了。那個人很驚訝,覺得我學問特別大。其實我沒那麼大學問,就是天天看那個臂擱,記住了這句話。
【我的臂擱】
我有一個非常好的朋友,可能看我一天到晚忙忙叨叨,所以送給我一個臂擱。他自己也很喜歡這個臂擱,但送給了我。我一看臂擱上寫的字,就知道他想跟我說什麼。臂擱上寫著 〃以閒為自在,將壽補蹉跎〃。剛給我的時候,我還不知道這句詩是哪兒來的,專門查了查,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歲夜懷古》:
彌年不得意,新歲又如何。念昔同遊者,而今有幾多。
以閒為自在,將壽補蹉跎。春色無情故,幽居亦見過。
劉禹錫是在一個大年三十的晚上寫了這樣一首詩,他感嘆人生的不得意,感嘆他的很多朋友都故去了,他還活著。雖然一生中有很多時光都會荒廢掉,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