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掉,但如果保持一個良好的心境,能使自己多活幾年,就可以把歲月補回來了。劉禹錫是我非常喜歡的詩人,這首詩的意境就非常好。
這個臂擱一直放在我的書桌上,我有時看它一眼,就覺得永遠是那句話〃說歸說,做歸做〃。我也希望很閒在,什麼叫閒在?就是早上起來不知道今天干點兒什麼,這就比較閒在。可我現在都知道我一個月以後幹什麼,很多事務都壓在這兒,日程排得非常滿,一點兒都不閒在。我倒是不怎麼浪費時光,但我還是希望將來有機會閒下來,能夠多讀讀書,體驗一種人生閒在的滋味兒。
【封氏三傑】
清代也湧現出一大批竹雕大家,比較著名的有嘉定的封氏三傑。剛才說的朱氏是祖孫三人,封氏是兄弟三人。老大叫封錫爵,老二叫封錫祿,老三叫封錫璋,當時社會對他們三個人有一個稱呼〃鼎足〃。鼎有三個足,三點固定一個平面,撤掉一個就不平了。鼎足而立,說明三兄弟手藝都非常好,不分高下。
其中,老二的手藝被康熙皇帝看上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封錫祿被調進宮廷當差,供職養心殿,不久老三封錫璋也進了宮。這樣一來,封氏老大一人在外,老二、老三在紫禁城造辦處為皇宮專門雕刻竹器。今天在上海博物館裡還能看到封錫祿所雕刻的羅漢像。
據說封家除了三兄弟之外,他們家還有一個小姐,也可以雕刻竹器,拿手的是雕蟾蜍。書上記載,一兩銀子一個。封氏三傑的作品當時值多少錢,沒有看到記載,但這位小姐雕個小蛤蟆,就能賣一兩一個,非常貴了,可見當時封氏竹雕的價格。
【白菜的學問】
封錫爵沒有進宮當差,一個人在老家待著,也是操刀不輟。他的代表作品是一棵竹根雕的白菜,非常寫實,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白菜是我國原產的蔬菜,過去稱之為〃蔬菜之王〃,就是所有的蔬菜都比不過白菜。白菜可以熬,可以炒,可以拌冷盤,可以燉湯,具備了所有蔬菜的特點。宋代人陸佃在《埤雅》中記載說:〃菘性凌冬晚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謂之白菜。〃說明在宋代就叫它白菜了。但白菜是一個俗稱,在古人的文獻中它有兩個名字:春天的白菜不叫白菜,叫〃春菜〃;秋天的白菜也不叫白菜,叫〃秋菘〃。清代的《本草綱目拾遺》中也記載了白菜:〃白菜汁甘溫無毒,利腸胃,除胸煩,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嗽。〃並且說〃冬汁尤佳〃。它還能治點兒病:把白菜配上大蔥、生薑、蘿蔔等煎湯飲用,還可以治感冒。
北京故宮博物院裡藏有朱三松雕刻的春菜紋筆筒,跟剛才封錫爵雕的白菜完全不同,雕刻得非常深。在雕刻技法中這叫〃陷地深刻,陰中陽也〃。竹子是一個平面,往下刻叫陰刻。如果要去掉底子,讓紋飾鼓起來,那叫陽刻。陰刻的紋飾是陷進去的,陷得非常深,因此又表現出層次,彷彿有陽刻的感覺,所以叫〃陷地深刻,陰中陽也〃。這是朱三松所創造的一種刀法。
為什麼古人這麼願意雕刻白菜呢?因為古人認為白菜具備一清二白的品格,從而賦予白菜深厚的文學特性。這種認識影響深遠,導致宮廷裡曾經用最貴重的材料雕刻白菜,比如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那棵翡翠白菜。我們今天想:好,那麼大一塊翡翠能打成多少珠寶首飾呀,怎麼可能雕一棵白菜呢?這就是因為當時的人跟今天的人對白菜的認知完全不同。古人心目中的白菜雖然是平常的蔬菜,但品格高尚。
【筆所不及 刀刻得之】
與封氏兄弟同時期還有一個名家叫周顥(周芷巖),晚號髯痴,一看就知道,他肯定留有很長的鬍子,髯就是鬍子嘛。周芷巖活了89歲,乾隆三十八年才去世,在封建社會是非常高壽了。《竹人錄》裡對他是這樣評價的:〃以畫法施之刻竹,合南北宗為一體,無意不搜,無奇不有。〃乾隆以來,周芷巖的竹刻首屈一指。在竹刻歷史中,他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人物,其刀法有繼承,也有創新,對後世影響非常大。據古書記載,他〃所刻山水,人無耳目,屋無窗欞,樹無細點〃。他刻的人物看不清眼睛、耳朵,屋子看不清窗戶,樹木也不注意細部的表達。他的雕刻不重細節,注重一種整體感受。古人評價他的雕刻技藝是〃神明於規矩之中,變化於規矩之外,由筆所不能到,而刀刻能得之〃。就是用筆畫不出來的,周芷巖能用刀表現出來。
我曾經買過這樣一個竹雕筆筒,收錄在我寫的《明清筆筒》一書中。我當時看到這個筆筒,就被它新奇的雕刻方法吸引了。筆筒上面雕刻了一幅農家樂的場景,狗、雞、人物都小如芥豆,看不清楚,但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