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聽取證
詞是從1954 年5 月17 日開始,到1955 年3 月31 日結束,調查工作幾乎進
行了近一年。而最後的報告是在8 月發表的。調查了119 個受牽連的人,他
們的名譽遭到損害。報告認為這些人中沒有一個人犯有叛國罪或觸犯其他刑
律。被牽涉到的人多是工黨黨員及其支持者。這進一步證明,執政黨製造彼
得洛夫案件的目的是打擊工黨。
作為工黨領袖伊瓦特為保衛工黨聲譽和正義,毫不猶豫地介入了這一案
件。在調查前,伊瓦特發表宣告,嚴厲譴責了孟席斯政府,同時也譴責了工
黨內部一小部分人在異黨指揮下的反黨行為。他認為被牽連的人是政治陰謀
的犧牲品。在聽取證詞前,委員會駁回了伊瓦特的指責,但他仍表示願作彼
得洛夫案件的辯護律師。在聽證會上,他出庭為那些被彼得洛夫告發的人辯
護。在報告公佈後,他於1955 年10 月19 日夜向眾議院就這個報告做了發言,
要求把報告列入議事日程。他再次指出彼得洛夫案件是一個抱有政治目的的
陰謀,事實是,澳大利亞情報機構用5000 英鎊收買了彼得洛夫,引誘他叛變。
伊瓦特說,他就此事曾致函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莫洛托夫回信說所謂彼
得洛夫檔案均系捏造。伊瓦特的揭露使國會議員們一下子驚呆了,接著國會
大廳騷動起來,以至他講的其他內容無法聽得到了。
孟席斯藉機攻擊說,伊瓦特只喜歡蘇聯外長的話,不喜歡調查彼得洛夫
案件委員會的報告。這時工黨內部已發生了嚴重分裂,出現了混亂的局面。
孟席斯慌忙要求總督提前大選。1955 年12 月10 日進行了大選,結果是兩個
保守黨再次獲勝,孟席斯又出任總理,他的目的達到了。
三、工黨內部鬥爭與分裂
解散共產黨法案和彼得洛夫間諜案造成的嚴重後果是工黨的分裂。工黨
的長期分裂是澳大利亞50—60 年代政治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對澳大利亞政局
有重大影響。
戰後不久,工黨內部出現了一個極右的小派別,稱工業集團。工黨領袖
奇夫利開始承認它,有時給予支援。到50 年代初,這個右翼集團有所發展,
形成了工黨內部的反對派,並且在政治上支援自由黨與鄉村黨的反共立場。
實際上,工業集團是兩個保守黨在工黨內部的代理人。在50 年代初,工黨和
保守黨鬥爭的焦點是上述解散共產黨法案和彼得洛夫間諜案件,而在這兩個
重大政治問題上,黨內的右派和“工業集團”分子完全站在反對工黨的立場
上支援以孟席斯為首的保守黨。這必然引起工黨內部的激烈鬥爭和嚴重分
裂。
1951 年6 月13 日,工黨領袖奇夫利因心臟病突發而去世。奇夫利是工
黨團結的旗幟,他的去世加速了工黨的分裂。在工黨決策會議有分歧的條件
下推選伊瓦特為工黨領袖。作為工黨領袖的伊瓦特兩度出席法庭為共產黨和
共產黨國家充作辯護律師,這在黨內引起了軒然大波,招致了工黨右翼的猛
烈攻擊。工業集團分子說伊瓦特不是秘密共產黨員,也是共產黨的朋友,要
求把他從領導崗位上撤下來,以維護工黨的威信。相反,工黨內部的左派和
中間派,諸如卡爾韋爾(工黨副領袖)、麥克肯納(工黨參議院領袖)和華
德,都表示堅決信任和支援伊瓦特,並且認為那些黨內的右派都是一些如奇
夫利所說的“發了瘋的可鄙小人”。
工黨的分裂不僅僅是因為在對待澳共問題上,在對外政策和國內政策上
也存在嚴重的分歧。工黨左派反對政府接受美國在外交政策上的主張,並認
為追隨美國的結果是和亞洲那些腐敗無能的政府結成聯盟,會因此開罪於印
度,也會因此在未來的世界大戰中站在失敗者一邊。他們要求退出以美國為
首的軍事聯盟,持中立立場,在美蘇間採取等距離的政策,還要求承認中國。
但工黨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