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權力太大了,為此他對憲章草案提出38
條修正案,大會或全部地或部分地採納了其中的26 條。伊瓦特還試圖取消五
大國對最後決議的否決權,但未成功。從此,他聲名大振,世界輿論稱他為
在國際事務中“小國的勇士和正義、民主的戰士”。絕大多數澳國人對自己
國家以進步與獨立的形象出現在國際舞臺上深感自豪,只有那些保守的人,
才對澳大利亞同英美有分歧感到驚異。
伊瓦特堅持派澳大利亞的法官出席審判日本高階戰犯的國際法庭,並取
得了成功,澳大利亞大法官威廉·韋伯代表澳大利亞不僅出席了國際法庭,
還被選為國際法庭的主席,給自己的國家增添了榮譽。與此同時,伊瓦特也
被選為聯合國大會主席。所有這些表明,工黨政府的獨立外交方針是正確的。
在對待印尼獨立問題上,工黨也體現了獨立的外交政策。戰時,印尼被
日軍佔領,荷蘭殖民主義者逃走。印尼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日本
投降後3 天,印尼愛國分子宣佈印尼獨立,但荷蘭政府正式宣佈不承認印尼
共和國。如何對待鄰國的獨立鬥爭,澳國人民堅決支援印尼共和國,尤其是
工人階級,海員工會拒絕卸下荷蘭去鎮壓印尼獨立運動的40 艘船的給養和武
器,從而使荷軍癱瘓。工會的行動促使工黨政府積極支援印尼共和國。伊瓦
特在聯合國以主席的身份號召在印尼應停止流血,和談解決荷印之間的問
題。1949 年印荷和談成功,雙方都感謝伊瓦特的不懈努力。
抗日戰爭是澳大利亞民族獨立程序中的又一個轉折點。獨立外交是衡量
一個國家獨立與否的試金石,真正獨立的國家必然奉行獨立外交,而澳大利
亞透過抗日戰爭真正實現了獨立外交。
第五節戰後的重建與改革
一、戰後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
約翰·柯亭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去世時,不少的人認為可能推選伊瓦特
這位在國際舞臺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為工黨領袖。但工黨卻於1945 年7 月13
日選舉自1941 年以來一直執掌財政部的奇夫利為黨的領袖。約瑟夫·本尼迪
克特·奇夫利於1885 年出生在新南威爾士巴瑟斯特,15 歲便輟學。早年當
過出納員助理、鐵路商店售貨員。1903 年參加工黨,1914 年充任火車司機,
1917 年領導鐵路大罷工。青少年時好學,曾堅持在夜校讀書達15 年之久,
鑽研財經學和經濟學理論。1931 年當選聯邦議會議員,1931 年3 月任斯卡林
政府的國防部長。1934 年任聯邦工黨主席。1936—1937 年任澳大利亞錢幣和
金融體制皇家委員會委員。
早在柯亭政府時期就已為戰後重建工作做了組織上的準備,這是柯亭過
人之處,他建立了戰後重建部,並任命他的得力助手奇夫利兼任該部部長。
奇夫利出任總理後僅一月餘抗日戰爭便取得最後勝利。因此他的政府首要的
任務是使澳大利亞由戰爭轉向和平。
為此,必須授予政府以這方面的權力,以免違背憲法。實際上,1944 年
2 月,總檢察長伊瓦特就已提出一個透過公民投票表決方式增加聯邦政府權
力的“14 點法案”。“14 點法案”就有關軍人復員、就業與失業、公司、壟
斷機構、市場、物價與利潤、航空、統一全國鐵路軌距、引進外資、土著居
民、外匯與投資、家庭補貼和全國保健等14 項具體事務授與政府以處理的全
權。但是這個方案几乎遭到所有政治家的反對,1944 年8 月交付公民投票表
決,也未獲得大多數的支援。因此戰後恢復工作是在政府權力有限的範圍內
進行的。
第17 屆國會透過了一系列關於戰後恢復工作的政策。根據這些政策,政
府採取瞭如下一些措施:
1。 軍人復員和安置工作。澳大利亞抗日戰爭的最大特點是全民抗戰,僅
直接在陸、海、空與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