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由黨的階級基礎是工商業資產階級;保守黨的階級基礎是農場主、牧
場主和大出進口商;工黨的階級基礎是熟練工人和愛爾蘭移民及其後裔。還
應指出的是,自由黨和工黨都屬於關稅保護派,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它們的
觀點和行動基本上是一致或近似的。保守黨主張自由貿易。在關稅保護派看
來,只有採取關稅保護政策和政府給以津貼,本國的工商業才得以迅猛發展。
在自由貿易派看來,農牧場主的農牧產品的市場主要在英國,澳大利亞所需
要的物美價廉的工業產品以及技術、裝置也來自英國,國家的安危需要英國
的保護,因此要求澳大利亞奉行自由貿易的方針。這樣關稅問題就成了聯邦
建立後黨派鬥爭的焦點。
1903年舉行第二次全國大選,選舉結果,工黨在國會兩院中的勢力大大
增強。在眾議院中,自由黨保護關稅派得26席,自由貿易派得24席,工黨
得25席,在眾議院中,保護關稅派9席,自由貿易派13席,工黨14席,三
黨在國會的力量旗鼓相當。誰想執政就得聯合另一個政黨。自然都作為關稅
保護派的自由黨和工黨很容易在國會中聯合起來。自由黨領袖迪金在工黨支
持下組織了內閣,從此開始了工黨和自由黨多次合作的局面。
艾爾弗雷德·迪金(Alfred Deakin),1856年生,出身於小職員家庭,
其父系一會計。他曾在墨爾本文法學校讀書,後入墨爾本大學攻讀法律。青
年時代,他喜愛文學、哲學和歷史,寫過一些詩和散文,出版過一些小冊子。
他一生中堅持寫日記,描述自己的“心靈生活”。在大學期間,迪金沒有把
更多的精力傾注於法律,而是傾注於寫作,因而成為第一流的記者。他結識
了著名自由思想家大衛·西姆,並受其保護。西姆在墨爾本主辦《時代日報》,
這是一份澳大利亞很有影響的報紙。西姆及其報紙幾乎是使維多利亞轉向關
稅保護主義的主要因素之一。維多利亞任何政府都是在西姆的認可下當政
的,可見西姆的重要地位與影響了。迪金在西姆的支援下於1880年被選為維
多利亞立法會議議員。他27歲時曾擔任過維多利亞副檢察長,此後相繼任公
共工程部專員和水利部長。迪金在任供水部長時,曾制定並實施了澳大利亞
第一個大規模的水利灌溉計劃。他一直是維多利亞議會議員,1900年被選為
聯邦立法機構的議員。
迪金任聯邦總理後,第一項重大措施就是制定仲裁法案,並提交給議會。
工黨領袖費希爾在1904年4月2日對仲裁法案提出修正案,把仲裁範圍擴大
到政府僱員。迪金政府對費希爾的修正案不滿意,但在國會表決時,一些關
稅保護派議員和自由貿易派議員投票支援工黨修正案,結果以38票對27票
獲致透過。迪金只好提出辭呈。總督立即召見工黨領袖華森·令其組閣,因
而華森出面組閣,這是工黨第一屆聯邦內閣。
約翰·克利斯蒂安·華森(John Christian Watson), 1867年生於智
利,後隨父母遷居紐西蘭,在奧馬魯州立學校讀書,後輟學去印刷廠當學徒,
19歲到悉尼當排字工人。1893年,被選為悉尼勞工委員會主席,後不久成為
澳大利亞勞工聯合會主席。從1894年起,他一直是新南威爾士議會議員,1901
年被選為聯邦國會議員。1904年出任聯邦總理兼財政部長,時年僅37歲。
工黨政府企圖利用掌權機會擴大工人階級權利,因此提出仲裁法庭法
案,法案中規定仲裁法庭對工會會員予以優待。這項法案遭到自由貿易派和
關稅保護派的一些議員的反對,在國會表決時,以36票對34票,工黨法案
遭到否決。華森執政不到4個月便被迫辭職。華森內閣被稱為“短命內閣”。
繼華森為總理的是保守黨自由貿易派領袖雷德。
二、迪金再度執政與自由黨的建立
喬治·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