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頓·雷德(George Houston Reid) 1845年生於英國,出身
於一個長老派家庭。他7歲時隨家庭來到墨爾本,13歲時當店員。1864年,
在新南威爾士政府機構任公職,充任普通職員,後被提升為總檢察長私人秘
書。1875年,他出版《自由貿易論文集》,該著作獲得哥布登金質獎章。後
來又從事律師工作。從1880年起,雷德一直是新南威爾士國會議員,從1894
年到1899年,在工黨支援下,出任新南威爾士殖民區總理。
1904年8月,在所有自由貿易派議員和在以阿蘭·麥克裡安為首的保守
黨議員(關稅保護派)支援下,雷德出任聯邦政府總理,從此也開始了雷德
的艱難時期。艾薩克斯、賴思及其他關稅保護派激進議員同工黨立即結成政
治聯盟,提出儘快把雷德趕下臺的目標。雷德—麥克裡安政府艱難地維持到
第二年(1905年) 6月末而倒臺。他下臺的主要原因是反對派勢力在兩院中
太大。
1906年12月進行大選。在大選中,以雷德為首的自由貿易派大肆活動,
竭力攻擊工黨。他把工黨說成是“極端派”,是“社會主義老虎”,並令其
同黨打起了“反社會主義”的口號。經過一番苦戰,自由貿易派在眾議院中
獲得34個席位,取得了不小的勝利。關稅保護派遭到失敗,僅得17個席位。
工黨雖被無情攻訐,但仍保持了上次大選中的席位,得26個席位。這樣,關
稅保護派和工黨聯合起來足以對付保守黨人,因此雷德不敢出面組織內閣,
迪金再次在工黨支援下組閣。
以迪金為首的關稅保護派和工黨的聯合,透過了一系列有利於城鄉工人
的法律,如1908年頒佈的《殘廢卹金和養老金條例》,條例規定:凡年滿
65歲本地出生的和歸化的英國人,並達到在澳大利亞居住年限者,均可領取
養老金。還規定,所有本地出生的和歸化的英國人,如系殘廢並經證明喪失
勞動力者,均可享受撫卹金。工黨由於支援關稅保護派和堅持民族立場,並
利用自己的影響迫使政府透過了多少有利於勞動群眾的法案,因而威信大
增,獲得了群眾的廣泛支援。這可從1908年新興工業城市季隆大選中看出。
該城市科里奧中心選區,工黨擊敗迪金的關稅保護派而大獲全勝。這引起迪
金的極度恐慌。他決定和自由貿易派保守黨人進行合併的談判,以此來抵制
工黨力量的增強。
1909年5月,兩黨合併,正式建立了自由黨。該黨以迪金為領袖,並宣
布了自己的政綱。自由黨的綱領主要為:①堅持保護關稅政策;②推行“白
澳政策”;③進行普遍軍訓,建立本國海軍和陸軍;④由聯邦承擔償還國債
的責任;⑤建立民主政治。迪金以為這樣就可以擊敗工黨,使自己保持政治
上的優勢。
兩黨合併後不到一年,1910年4月13日,澳大利亞進行大選,出乎意
料的是,在這次大選中,工黨擊敗了自由黨而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眾議院
中,工黨奪得41席位;在參議院中奪得22席位,均為多數。自由黨在兩院
中取得席位分別是31席和14席。
三、工黨政府的政策
工黨的勝利不是偶然的,有其內在的原因,概括說來有如下幾個原因:
①在澳大利亞的天主教徒約佔總人口的24%,而這些人幾乎都是支援工黨
的;②工黨的民族主義立場,即不親英的立場,深得澳籍愛爾蘭人的支援;
③在1910年大選時,工黨領袖費舍首次提出徵收聯邦直接稅,尤其是徵收土
地稅。這一政策有利於打破“大地產製”,從而促進澳大利亞農牧業經濟的
發展,深得民心;④工黨提出陸軍和海軍澳大利亞化;⑤工黨竭力主張透過
國家立法手續來改善下層勞動群眾的政治地位和勞動、生活條件。
工黨的勝利迫使迪金於4月29日辭去總理職務,費舍繼為總理。這是澳
大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