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抓去當苦力做勞工,還不如把自己賣了去搏一搏,而且山東陳老闆的名聲貌似不錯,有他擔保值得一試。
偷偷摸摸的走私人口變成了光明正大的運人,先是婆羅洲,其後是蘇拉威西島,在以後是蘇門答臘島,華人在整個印尼群島中蔓延開來,而云貴兩廣地區,則有大量人手被招工到越南北部開設的煤礦、鐵礦、鋼鐵廠等等一系列的工業實體之中,為中法合資的那個鋼鐵聯合企業工作。
大規模移民,荷蘭人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這種逐步蠶食的做法在整片大陸上或許容易低檔,但是在大島成群相隔動輒千里的地方,單純靠著有限的海軍力量是絕對不足以維持的,而他們訓練的那些土著士兵又不堪一擊,這麼下去,早晚爪哇島會變成一座孤島,為了防止這種勢頭不斷惡化下去,荷蘭人終於在1930年六月下定決心,要好好收拾一下這些狂妄的傢伙。
這一次,荷蘭人沒有帶大量登陸艦隊,他們除了集中所有艦艇形成強力拳頭之外,便是將從國內好不容易弄來的四十架戰鬥機投入使用。
一戰之後,世界各國休養生息,各種武器研究工作進展緩慢,特別是戰鬥機的應用被嚴重輕視,一直到1935年前,除了德國之外,各國都沒有正經去研究戰鬥機,可以說全世界也就山東軍這一幫怪胎在玩命的投入戰鬥機的研究,並且展開的研究數量之多、梯隊之廣,在目前絕對是世界領先的。別的不敢說,目前山東已經真的將陳老闆最中意的原德國BF109給搞了出來,只不過許多細節已經改的面目全非,且全鋁蒙皮機身的高昂成績也令他們不得不想辦法改進,無形中也將戰鬥機的研究再次推進。
於是,這算是第二代山東研究的戰鬥機,代號“天鵠”的下單翼戰鬥機又生產了幾十架之後就丟下了,基本上塞在機庫中秘不示人,然而是中間型號的採用高強度鋁合金骨架和部分木製機身、帆布蒙皮的“天雀…2”型戰鬥機成了主力部隊,主武器也換成了20毫米機炮,對付現有的各種戰鬥機是綽綽有餘。在“天鵠”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簡化鋁合金蒙皮和起落架等等裝置的“天鵠…2”在研之外,另一款更具野心的單翼活塞式動機的戰鬥機提上開序列,代號“天鷹”,那本是陳老闆描出來的一份草圖,被開人員瞄上之後就成了下一階段的研究目標。在另一時空,這種戰機有個非常響亮的代號“戰鷹”。
在這之前,扛大樑的就是極簡單的一種下單翼戰機“天雀…2”,第一款雙戰鬥機基本在這幾年是不大算面世了,想也沒指望,非得藏著掖著。
在婆羅洲,待到了第三個年頭的恭郎等人沒有盼來他們需要的第二代戰機,只不過安排在這裡的戰機總數增加到了五十架,另外就是幾架水上偵察機。如果荷蘭人知道了,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
1930年6月7日,時隔一年後,荷蘭海軍再次將大炮逼近了坤甸。這一次,為了給戰鬥機提供最近的作戰半徑,他們不惜耗費人力和時間在逼近婆羅洲的卡里馬塔島上修建了建議機場作為中轉,然後機群從這裡起飛,浩浩蕩蕩的趕在艦隊前頭,氣勢洶洶的衝到了婆羅洲海岸上空。
他這邊飛機一升空,滿海里四處轉悠的偵察船上就有人將訊息透過無線電報到了指揮中心,另外建在坤江三角洲南部唯一的一座小山上的望哨也觀察到了他們的行蹤,沒過多久,整天閒的爪子癢癢的大隊戰機呼嘯而起,從坤甸升起三十架,毫不畏懼的迎向比自己多了十架數量的荷軍戰機,一場空戰在婆羅洲上空拉開帷幕!
第十一章 婆羅洲空戰
“這一次,我們絕對不能空著手回去了!”出前一群半大不小的年輕人怪叫著,各自撲上自己的戰鷹,瘋狂的揮動著手中的毛巾,相互如期期許著。
“天雀…2”略微胖的圓滾滾肚子被兩條細長的機翼輕巧的托起來,高強度鋁合金骨架和座艙防護裝甲提供給他們足夠的防禦,頭頂上,也不似這時代其他戰機一般的光禿禿沒點遮攔,而是有有機玻璃製造的水滴形座艙,他們可以不必像其他飛行員一般依靠風鏡令自己睜大眼睛,也不會在張開嘴的時候被劇烈衝來的空氣噎的喘不動氣,更不需要呼吸機槍射過的嗆人硝煙。
升級後的動機功率更大,飛行速度更快,已經達到了史無前例的500公里每小時,這使得他們在面對其他對手的時候能偶夠以更快的速度佔據有利位置,然後在瘋狂飛舞中揮灑致命的彈雨。
能夠架勢越來越先進的戰機翱翔天空,使他們的幸運,但是沒有對手的空軍,卻是寂寞的,憋了一年多,他們除了到處亂飛偵查之外,沒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