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林蒙船長在銅鑼灣東角開設了香 港第一間造船廠。 1859年,這家小船廠註冊為香港仔船廠。到1880年,這家船廠幾經易 手合併,組成黃埔船塢有限公司。它與海軍船塢、太古船塢並列為香港造 船業三大巨頭。 和記洋行成立於1860年,本世紀60年代後發展驚人,到1975年,和記 集團所控公司高達360家,其中84家在海外。旗下主要公司有百佳、屈臣氏 超級市場網路、豐澤電器連鎖店,屈臣氏製造業,等等。 70年代初,和記大班祈德尊熱衷證券投資,致使在1973至1974年股市 狂瀉時,蒙受巨大損失,兩個年度虧損約兩億港元。祈德尊被迫辭職,韋 理斯繼任大班。為免破產,被迫同意滙豐注資1。5億港元,滙豐一躍為該集 團最大股東。和記不像怡和、太古、會德豐,是家族性質的股份公司,它 是一間嚴格意義的公眾公司。 70年代後期,世界船運業衰退,黃埔船塢業務蕭條,陷入困境,在匯 豐的綴臺下,兩大英資公司合併,於1977年9月成立和記黃埔有限股份公司, 主席為韋理斯。 話說李嘉誠智克置地,中標地鐵車站上蓋工程後,雄心勃勃,起念收 購英資公司。 李嘉誠最初的獵物還不是和黃,而是九龍地王九龍倉。李氏利用散戶 名暗中收購九龍倉股票,引起九龍倉的極大恐慌,便向滙豐求援。李嘉誠 得知這資訊,即鳴金收兵,不與香江第一財主滙豐發生衝突。 李嘉誠便把目標盯住和黃。 1978年7月,華商兩大巨頭李嘉誠與包玉剛達成協議,李嘉誠把擁有的 九龍倉股票轉讓給包玉剛,包玉剛則待李嘉誠收購和黃時藉以現金資助, 並說服滙豐將所持的和黃股票轉讓予李嘉誠。 華商兩大巨頭皆各得其所。 李嘉誠宣佈收購和黃,沒有人會認為能成功。兩者實力懸殊甚巨,長 實市值只7億多元,而和黃高達62億!事後媒介稱這次收購是“蛇吞大象”。 李嘉誠的成功,得助於滙豐的信任與鼎助。 1978年,和黃經營不善,再次陷入困境。作為大股東的滙豐不免焦急, 決定“換馬”。誰能管理好這麼龐大的集團呢?滙豐大班沈弼斟酌再三,決 定物色李嘉誠為和黃的新老闆。 前文曾介紹過沈弼,他眼裡並無英人華人之分,而是誰能夠給滙豐帶 來利益。 1979年9月25日,滙豐決定把自己掌握的和黃22。4%的控股權,售予李 嘉誠,價格為市價的一半,還可在兩年內付款。沈弼不想借讓股賺錢,不
… 頁面 204…
過滙豐還是賺了錢,1973年購入和黃股的價格是1港元,現在以市價一半的 7。1港元售出,滙豐共獲利5。4億港元。滙豐售出普通股,還擁有大量優先 股,仍是和黃大股東之一。 這一天,李嘉誠正式出任和黃董事。到1980年11月,李氏已擁有39。6 %的股份,名正言順入主董事局。1981年1月1日,李嘉誠正式出任和黃集 團主席,行政總裁為李察信(英國人)。 李嘉誠成為香港英資洋行的首任華人大班。 李嘉誠石破天驚,全港為之震動,“李超人”的尊號不脛而走,他成為 香港風雲人物。李嘉誠收購和黃,包玉剛收購九龍倉,皆先後大功告成。 這兩役的勝利,成為稱雄香港的英資集團走向沒落的轉折。 和黃前大班韋理斯,用無可奈何的語氣對傳媒道:“李嘉誠此舉,等於 用2400萬美元做訂金,而購得價值10多億美元的資產。” 傳聞韋理斯私下說:“李嘉誠完全是得沈弼的福,沈弼此舉實在令人費 解,李嘉誠能管好華資企業,未必就能管好英資企業。” 也許不用韋理斯說,和黃的股東以及香港商界傳媒界,都會關注李嘉 誠入主後的和黃將會如何。
… 頁面 205…
第五十五章香江首富捭闔商海人超李 李嘉誠入主和記黃埔,和黃純利10年增長10倍。和黃還收購港島電王 港燈公司,李超人又得一棵搖錢樹。更轟動的是李嘉誠邀請鄭裕彤、李兆 基、榮智健聯手問鼎置地公司,怡和大班驚慌失措。不久,李超人又欲收 購美麗華酒店,業主楊氏惶惶如臨末路。李超人之勢難與爭鋒,但偏偏有 人爭鋒,還揚言超李。這是何人? 村、城、花園、中心廣場及其他 香港現在的村、城、花園、廣場,均不可以傳統眼光去理解。 屋村指的是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