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商戰風雲錄(中)
… 頁面 3…
第二十八章船王易幟董浩雲破浪領航 香港開埠以來,航運業基本為洋人船商所壟斷。華人船商夾縫中求生 存,在華南沿海開闢不定期航線,運輸零星客貨。少數船主,雖被譽為大 船東,但船隻多為大風帆船,只有極少擁有汽船。 香港另有不計其數的小船東,他們的航行範圍大致在香港各島之間。 香港總是在興建碼頭,碼頭總是不夠用。輪船泊在外海,貨物裝卸全靠駁 船。從事駁船業的,多為華人艇戶。 香港填海需要大量的石料,就地的石料不夠,就需從其他島嶼或半島 運來。其時,載石船穿梭往返,廣東沿海的船家也趕來分一杯羹。放眼望 去,站在船頭的船主和水手,皆是飽經風吹日曬的黃面孔。 中國古代,曾有鄭和七下西洋的偉大創舉。到近代,中國的航運業式 微調零,只能望洋興嘆,眼睜睜望著洋船在中國海域或內河耀武揚威。 中國航運的中興,更待何時? 老牌船王 香港第一位華人船王是郭松。 1877年,郭氏船務公司擁有 13艘汽船,郭松為香港航運界較大的獨 立船東,是早期華商中的鉅富。 現存的有關郭松的資料寥若晨星。香港有幾大郭氏家族:香格里拉郭 家、豐隆郭家、永安郭家。據考,郭松與這幾大郭氏家族的先輩無淵源關 系。 郭松當時擁有的船隊,足以與一般的洋人船東抗衡,但郭松以後便銷 聲匿跡。除了少數學者,即使是老一輩香港人,也不知香港第一代船王郭 松。有學者作這樣的推測,郭氏船隊敵不過大的洋輪公司,被對手吞併; 還有一種可能是遭受颶風災害。如這之前的1874年風災,就有35艘洋輪 沉沒,在未實現無線電傳遞海洋天氣預報的年代,海路運輸全然靠天吃飯。 物換星移,潮漲潮落,在郭松之後的幾十年間,香港的華人航運界, 無人有出類拔革的表現。 本世紀40年代,許愛周的大名從省港澳航運界脫穎而出,穩坐香港船 王寶座。 許愛周是廣東湛江市坡頭墟人,1881年生。幼年就讀於私塾,12歲隨 父經商。最初經營土產雜貨,後獲得美國德土佔石油公司的煤油經銷權, 掘得第一桶金。從 20年代起,許愛周涉足地產業,10年功夫,成為湛江 市區大地主,擁有 100多間店鋪和其他物業。許氏最大的一處物業,是寶 石大酒店。 湛江是中國南方著名的天然海港,湛江的航運業自古發達。那時,進 出湛江港的遠洋船隻均是洋輪,這些龐然大物泊在港灣,使眾多的龜縮在 洋輪之側的中國船隻,自慚形穢。 這情景,深深地刺痛許愛周的心。 德士古的油輪定期開往湛江。那時的油輪實際是散裝貨輪,煤油裝在 鐵皮箱內,便於批發零售,人們稱其為美孚罐。許愛周作為代理商常登船 公幹,他對洋輪的瞭解,也是從這時開始的。他由此也結識了不少洋人船
… 頁面 4…
長及水手。 許愛週一方面對洋輪壟斷中國航運耿耿於懷;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嘆 服洋輪的優越效能。這便是許愛周投身航運的契機。 1932年,湛江首富許愛周成立川昌航業公司,購入多艘二手客貨輪, 開闢北部灣及湛江、香港多條航線,最遠處航抵南洋各國。最初的船長均 為法國人 (北部灣為法國割據,周邊地區有海南島、雷州半島、廣西南部、 越南北部),船員洋人華人皆有。到40年代,川昌開始有華人船長。 1940年,川昌在香港設立辦事處。許愛周以香港為基地,雙管齊下, 拓展航運,購置物業。川昌擁有的船隻數不詳,據老一輩港人稱,川昌可 與太古、怡和在香港的船隊競一日之長。 許愛周是一位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船東。日軍侵入香港之際,許愛周 下令鑿沉泊在船塢大修而無法開動的船,以防落入日軍手裡。逃回湛江老 家後,許愛周慷慨解囊,支援抗日。 香港收復,許愛週迴港收拾殘局。他設立仁興礦務公司,把廣西開採 的滑石粉加工後,運往香港做化工原料。4年之後,他的船隊總噸位超過 戰前最高水平,居華人船東之冠。 1952年,許氏船業在港往冊,更名為順昌航業有限公司。 期間,上海船東遷冊香港,出現群雄爭霸的局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 是金山輪船公司業主董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