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之子 在國民黨統治時期,民營航運鉅子有四位:上海三北輪船公司的虞洽 卿,煙臺政記公司的張本政,重慶民生實業公司的盧作孚,中國航運公司 的董浩雲。 誰是船王?當時無確切的統計資料。通常認為,最初虞洽卿獨領風騷, 他鼎盛時擁有20餘艘輪船,總噸位5萬多,虞洽卿死後,三北中落。政記 曾一度稱雄渤海黃海,日治時損失慘重,一厥不振。民生船隻有140艘之 多,但多為內河小輪船。董浩雲出道最晚,但後來者居上。 董浩雲1911年8月18日生於浙江定海。父親是上海的五金行老闆。 定海為中國最大漁場舟山群島的縣城,歷史上,一直歸寧波府管轄。董氏 住宅依山傍海,董浩雲是看著大海長大的。 “大海蔚藍,船桅如林,一葉舟舸,載餘稚童之夢,飄往大洋。三保 太監鄭和,七下西洋,餘熟記於胸,時熱血沸騰。餘暑期回故里,常登舟 弄水,以溫童夢” 這是董浩雲中學時的一篇作文。他 5歲那年,乘船到上海,在父親身 旁念小學中學。 1927年,高中剛畢業的董浩雲,揹著父親參加航運訓練班招生考試, 入選就讀。訓練班為北方的金融家周作民所辦,一年後,董浩雲被派往周 氏旗下的天津航業公司做職員,時年17歲。 董浩雲工作勤奮,提升很快,到25歲時,已是公司副經理、常務董事。 這一年,渤海冰封,許多船隻凍在冰層。交通部派出飛機視察救授,代表 天津航業公司的專員就是董浩雲。半個世紀後,他回憶道:“那時的飛機四 面漏風,高空風大,下飛機時,我人都快凍僵了。”
… 頁面 5…
董浩雲熱衷社會活動,20歲時被推選為天津船業公會常務理事,23歲 又選為副會長。他目睹列強稱霸遠東航運的現狀,萌發出聯合同業與洋輪 競爭的志向。 1936年,董浩雲攜妻顧麗真 (天津航業公司老闆之女)回上海,創立 中國航運信託公司。公司所有的家當,僅一艘小輪船。 董浩雲卻雄心勃勃,在同業中宣傳他的構想,將各家小型民營船務公 司合併,欲加入者以船隻折價入股,組成龐大的船隊,與外國輪船公司和 官辦招商局船務抗衡。他設想開闢多條定期航班,改變小船東“有船無貨, 有貨無船”的被動局面。同時,以船為抵押獲取銀行信貸,購置新船。 董氏的倡儀得到不少小船東的響應。然而,董浩雲生不逢時,次年 7 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計劃擱淺。中國航運的一半船隻被國民黨軍 隊徵用,後又鑿沉於長江,封鎖航道,阻止日艦溯江攻打武漢重慶。 上海日治時期,中國航運公司破日方接管,董浩雲先後擔任過上海通 成公司運輸部經理、金城銀行船務部主管等職。 董浩雲不甘在日偽統治下苟且偷安,於1941年春流亡香港,中國航運 信託公司重新在香港註冊成立。僅有的3艘船懸掛英國國旗,航行於東南 沿海。 好景不長,半年後太平洋戰爭爆發,英國對日宣戰。中國航運信託公 司作為“敵產”被日軍沒收。董浩雲輾轉重慶,曾在盟軍駐華機構和政府 部門服務過。 二戰結束,董浩雲躊躇滿志回到上海,向交通部駐滬機構申請復業, 被官員以“香港註冊公司”為由駁回。無奈之下,董浩雲只好另組公司, 於1946年獲准註冊,公司名稱是中國航運公司。 當時中國雖是“世界五大強國”,實際上國力薄弱,加之國民黨忙於內 戰,根本無暇顧及民族工業。中國的航運業,仍為西方列強控制。 董浩雲正是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逐步發展壯大的。到上海解放的數 年間,中國航運旗下購置的船隻有:慈航、昌黎、唐山、灤州、慈雲、凌 雲、天龍、天行、天平、通平等10艘,全是2千噸位以上的海輪。 1947年,董浩雲從美國購得3艘勝利型萬噸級貨輪,董浩雲另設一間 獨資的復興航業公司,將這3艘船分別命名為:京勝、滬勝、渝勝。其後, 董氏又購入8艘內燃機小貨輪,夏興旗下共有11艘船隻。 至上海解放前夕,董浩雲擁有和控制的船隻共21艘,總噸位逾10萬, 雄踞上海民營船隊之首,堪稱民間船王。 董浩雲另有兩項業績載人中國航運史冊。 1947年,董浩雲派遣全部由中國船員駕駛的天龍號,自上海首航法國, 成為轟動業界的創舉。1948年,他又派遣通平號航抵舊金山,船員仍全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