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部分(2 / 4)

小說:帝國的榮耀 作者:指環王

正月二十日。在資政院裡。首相李善長正以一口多位資政大夫發言:“南掌。即稱瀾滄國,前唐大中年間立國,其先主法昂王於數年前吞併永珍、川擴、佔巴塞等小國,疆域東接我安南,南至真臘與占城,西連遢羅,北通我雲南,自持兵盛,屢犯安南。燒殺搶掠,傷我軍民,更有甚趁我大明討伐安曼,肆意侵擾雲南,兵亂邊境。而今其如臥榻之敵,心腹之患。此敵患不除,雲南難安,安南難定。故而內閣呈意,請資政院議決。大明向南掌宣戰!”

李善長聲音慷慨激昂,他在資政院當了幾年金紫光祿資政大夫,類似於另一個世界的上院議長或人大委員長,經常在這裡講話,所以這資政院等於他的主場。而且李善長當了十幾年國相,身上早就養出一種威勢,所以今天發揮得相當出色,這讓李善長自己很滿意。

李善長掃了一眼在座的資政大夫,在座的近一半都是與淮西繫有關聯,可以說而今的資政院聲音最響亮就是以李善長為首的資政院。當初劉浩然提名李善長為首先組閣的提議在資政院透過時,熱烈的掌聲響了足足近一刻鐘。

造成這種局面與資政院資政大夫產生條件有關係。在《資政院法》基礎上修訂的《明歷十三年資政行職律》做出新規定。但凡授爵者一律有資政大夫的資格,只是這相當於“大人常務委員”的榮祿資政大夫和“人大委員長和料委員長。的金紫光祿大夫和銀紫光祿大夫需要由皇帝陛下任命。而大明分為親王一般就只是稱之旺、郡王一般稱之為“王,一字之差便有了兩級區別、公、侯、伯、子、男和一個很特殊的勳爵。

而獲得封爵最好的機會自然是軍功,尤其是在這開國立朝之際,所以集中大量開國重臣的淮西系自然也擁有了大量有爵位的親貴。此外也有不少因為治政、治學、科研等方面立功封爵的新貴,如一些文臣和格物、弘文、國史三院的重量級院士、各大學著名教授,其中甚至有原本只是一個工匠,卻因為科研發明而封爵的,如封子爵的趙營戶和杜重六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十年下來,這個數字是無比龐大的,據明歷十三年的統計,大明封爵者達到了六百七十五人,也就是說資政大夫也有六百七十五人,而且這個數量在老一代封爵者開始大批老死前還會增加。

但是這些人有的因為職位在身分在各地,有的年老體邁回鄉養老,有的如院士教授對資政根本不感興趣,少有參加,面對這種情況,《明歷十三年資政行職律》還是繼續沿用《資政院法復,不過做出了一些修改,滿三十人可開會議事改為需滿一百,滿一百人可三讀立法改為需滿三百,這是由於資政大夫人數大大增多了,還是那麼點人為基數就不大好看了。今天是要透過宣戰這種重大國事,因此等同於立法,需滿三百人。

李善長掃視完整個會場,下意識地轉頭看了一眼坐在他身後。資政院最尊榮位置上的劉浩然,發現劉浩然正在出神,不知想些什麼。

李善長心裡嘆了一口氣,他現在越發難以輕易琢磨這位老主上的心思了。尤其是大明王朝越發鞏固和穩定的情況下,開國重臣集團已經沒有辦法與皇帝陛下像以前那麼融洽了,已經開始陷入一種利益隱隱相爭的局面。李善長知道,自己這次能夠復任首相,重新執掌國政,這是與當前的局勢有關。

皇帝陛下籌劃多年,藉著六一一事件開始對理學勢力進行大清除,甚至對儒學一系也動手了。

在這種情況不明,可能產生動盪的情況,皇帝陛下自然希望藉助淮西集團的力量來一起穩定大明的證局。

而這種聯手也正合淮西系的利益。誰西系除了出身草莽的武將,就是雜家出身的文人,武將自然與儒學沒有什麼瓜葛,淮西文人雖然也是讀儒學聖賢書出身,但是卻不為正統的儒學所容,尤其是自持正統中還正統的理學,更是看不起這些“不學無術”的淮西文人。因此,淮西文人要想持掌國政,最大的對手自然是理學和儒學背景的文人集團。此前中樞和資政院裡,淮西系和江南學派、江西學派、北方學派沒少明爭暗鬥,現在江南學派已經倒下去了,可是依然還有江西學派、北方學派和眾多的儒生,這時。皇帝陛下需要淮西系挺身而出,繼續為他當急先鋒,而淮西系也希望趁著機會將儒生派系打壓下去,擴大自己的勢力。

但是李善長卻知道自己派系的隱患和苦衷,後繼無人。原本他對胡惟庸寄予厚望,可是此人太不自愛,又運氣不好,好容易躲過李存義案件的牽連,卻想不到在於孝傑事件中被江南學派與江西學派、北方學派給弄下去了。下去容易。上來就難了。但是李善長與馮國用等淮西派宿老商議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