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天下的明軍居然不願意做殊死一戰,只是憑藉火器犀利開路?莫仁壽等人自然不會這麼去想,這些打過仗,還算有點韜略的將領思量了半天后,突然臉色大變。齊聲喊道:“北邊有變!小。*
第二百二十四章 伐蜀(二)
第二百二十四章11834蜀(二)
莫仁壽、戴壽、莫友仁、鄒興的猜測很快就被證實。眾見丁。從重慶傳來緊急軍報,就在朱亮祖率領東路明軍慢騰騰地攻巫山、圍翟塘時。西安同知大都督徐達率三萬眾兵出漢中略陽,沿著西漢江南下,一路連克大安、金牛塞、朝天嶺等天險。保寧(今閬中)守軍慌忙出兵相距,與廣元城下堪堪擋住了徐達部的去路。
保寧是吳友仁的地盤,剛好他接到翟塘急報,將主力帶去馳援羹州,保寧兵力所剩不多,幸好憑藉天險才勉強敵住了徐達勢如破竹的攻勢。可是廣元相持不過兩日,西安大都督傅友德率一萬五千眾兵出成州,攻克階州(今武都西),然後沿著白江一路南下,直取了廣元背後的昭化。
廣元城夏軍腹背受敵,不消半天便土崩瓦解。傅友德與徐達合併一處。當即沿著閬江(今嘉陵江)揮師南下,直逼保寧。而保寧是重慶北部第一道門戶,一旦這裡礙手,明軍儘可順江而下,不消幾日便可取蓬州、南充、合州,直抵重慶城下。
可是此時的保寧城缺兵少糧,難堪一擊。正當守將四處徵募棄壯,惶惶不可終日時,傅友德卻又虛晃一槍,從小道取了天險劍閣關。劍閣一失。明軍便前無擋者了,江油、粹潢、綿州(今綿陽)、德陽不到十日便紛紛或被攻陷或望風而降。
最後傅友德和徐達率部將成都平原重鎮一漢州(廣漢城團團圍住)。並制木牌數千塊,上書某月某日明軍克廣元,某月某日明軍克劍閣,某月某日克綿州、德陽。然後將這些木牌盡數投入中江(今資江)。任其漂流而下,直入長江。
沿江夏**民接到這些木牌,無不心驚。鬥志全無,只想著明軍殺到時該如何速速投降。
而重慶很快收到了保寧、綿州等地送來的急報,這才知道原來被明軍抄了後路。此時夏國文武百官已經明白明軍作戰的意圖。明軍不單單是東邊一路西征,還有北邊的南略。東路的作戰目的估計是攻下翟塘天險。直趨重慶城下,北路是迅速佔據成都平原,讓夏國無立足之地。
東、北兩路明軍遙遙呼應,雖然相隔千山萬水,但是配合起來好像心有靈犀一般,時機、火候拿捏地恰到好處。這時夏國百官終於意識到,明軍百戰之師不是浪得虛名。
可是他們卻已經無可奈何。此時的夏國不僅失去了天時、人和,地利更不佔優勢,明軍佔據了兩湖、貴州、陝西和甘肅,幾乎完成了對巴蜀之地的三面包圍,順便從哪裡出兵都能讓夏軍防不勝防。而且從現在看來。明軍的兩路進攻是又準又狠。夏國雖然佔據巴蜀天險之地,但是兵力有限,不可能處處設防,而明軍就是看準了這一點,東路中規中舉,沿江而上。可是你如果不重點小防禦它,它能直接叩城重慶,北路算是奇兵,它不圖一時之利,沿閬江而下,直趨重慶,接應東路。而是轉戰成都,如此一來形勢為之一變。
從保寧沿閬江而下,雖然可以直趨重慶,但是那裡山高嶺峻,夏軍可以憑藉天險層層設防,以較少的兵力堅守一段時間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可是北路一入成都平原,這裡地勢平坦,正適合北路明軍火器加輕騎部隊來回縱橫。守城,他們有火槍火炮,野戰,他們有騎兵掩殺,最重要的是成都地區是夏國賴以維持的糧倉,一旦那裡有失。孤守重慶的夏國君臣就只能當山大王了。
正所謂行家出手,一看就明白,夏國百官這時才發現,他們最大的威脅不是東路,而是北路的傅友德和徐達。一個是四大名將之一,一個正在迅速崛起的名將,都不是好惹的角色。別的不說,看看他們的軍銜就知道了。一個是大將,一個是上將,在明軍將領都是往最前面靠的。
夏國百官不由萬般鬱悶,你大明沒事在北邊放那麼多高階將領幹什麼?不過他們不知道,漠北、東北、西北是大明現在重點防禦和“消化”地區。所以屯集了大量的重兵,而他們的大都督也都是赫赫有名。遼陽大都督是丁德興大將,和寧大都督是馮國勝大將。西安大都督是傅友德大將。而大明陸軍現在總共也才三位大將。全聚在這裡了。而非常重要的南京大都督花雲、北京大都督鄧友德、東京大都督華雲龍都才是上將。換句時髦的話,那三大衛戍區都算是高配了。
現在西安衛戍區的正副兩位老大聯袂出手伐蜀,已經看出大明對收復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