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劉浩然的計劃,大明常備陸軍將保持一百三十個步兵團,其中包括大內親軍的十個步兵團,全部裝備火槍;四十個炮兵團,其中包括大內親軍的三個炮兵團和單獨的十個重炮團和四個特種炮兵團;五十三個輜重團,其中包括大內親軍的三個輜重團和單獨的十個快速輜重團。炮兵團很好理解了。輜重團就是運輸團,它負責所屬師的軍輜保管、運輸和護衛,一般有兩千餘人,多裝備馬車、驢車、騾子等“運輸工具”,有一定的自衛能力。
劉浩然提出常備陸軍在團的機構上增加師的編制,一個師直轄三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一個輜重團,一個直屬工兵營,一個直屬偵騎隊、一個直屬軍令隊、一個護旗營和其它師部直屬單位,總人數在一萬五千人左右。師的軍事長官為統制,軍政長官為錄事長,幕僚長官為參軍長。平日師部與各團分開,各駐一地,只留直屬單位在師部。共計四十個步兵師。
常備陸軍還將編練四十個騎兵團,其中包括大內親軍的兩個騎兵團和兩個獨立的偵騎團,共編為十二個騎兵師,加上師屬單位,大約在一萬人左右。
如此算下來,整個大明的常備陸軍包括大內親軍,總人數在八十五萬。
由於這個人數十分龐大,加上劉浩然準備讓自己的軍隊從半軍半屯逐步走向全軍事化,但是受現在生產條件的限制,數百萬軍隊完全職業化是做不到的,但是劉浩然設想至少要讓常備軍逐步完全職業化。
因此,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劉浩然大幅度裁減了守備軍的人數,從此前的一百六十餘萬裁減到如今的一百個步兵團,四十個騎兵團,二十個炮兵團,總計五十萬。他們依然以團為單位,分佈在各交通要地和重要城鎮附近。他們平時半軍半屯,儘可能保證糧食自給,同時也負責各自防區的軍事防務。一旦戰事發生,他們將接受軍令司下達的動員命令,聽從參軍總署的調遣,加入到指定的常備軍步兵師序列中去,成為他們的補充。
而民兵預備役依然由各地的縣尉和守備負責日常管理和訓練,一旦戰事發生,他們將聽從軍令司的動員令,迅速集結到府治,組成預備役團,隨時聽從參軍總署的命令補充到指定的常備師中去。縣尉除了這個任務之外,還負責每年一次的招兵工作。
而各省的都指揮使除了管理各地的預備役民兵之外,還負責管理該省轄區內的守備部隊,但是他沒有調遣權,各守備部隊只聽從樞密院軍令司的調遣。
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調整(二)
海軍的情況就相對簡單許多。內河艦隊屬於守備軍,各海軍艦隊則屬於常備軍,內河艦隊主要有長江第一、二、三艦隊,各自負責武昌以西、安慶至武昌、鎮江至安慶的防務,鎮江以東江面則由駐崇明島的海軍第一海防艦隊負責;黃河第一、第二艦隊,各自負責東京以西和東京至淮安清江的河防,清江以東防務由駐海寧的海軍第二海防艦隊負責,此外還有海河河防艦隊、遼河河防艦隊,而渤海灣的防務則由駐金州的海軍第三海防艦隊負責。
海軍還將編製成四個艦隊,駐舟山昌國的第一艦隊,負責北至耽羅島,東至琉球,南至臺灣海面的海防和制海權;駐威海的第二艦隊,負責北至骨廆島(庫頁島),東至日本島,南至耽羅島海面的海防和制海權;駐香江的第三艦隊,負責北至臺灣島,東至呂宋島,南至南海的海防和制海權;第四艦隊則駐馬六甲,現在負責整個南海的戰事。
此外還有駐昌國的第一海軍陸戰師,駐耽羅島的膠州的第二海軍陸戰師。駐廣州的第三海軍陸戰師,駐遼陽的第四海軍陸戰師,駐漢陽的第五海軍陸戰師,駐釜山的第六海軍陸戰師,駐臺灣的第七海軍陸戰師,從欽州移駐到越陳海門鎮的第八海軍陸戰師,共計八個海軍陸戰師,近十萬餘人。
整個海軍包括守備艦隊、常備艦隊、海軍陸戰師只有四十萬人,這是由於北伐和對北元戰事的拖累,大明一直沒有太多的錢財用於大規模的造艦,一級戰列艦還只有“帝國榮耀”號和“大明萬歲”號這兩艘姊妹艦,大明海軍的主力艦…三極戰列艦也才造了六艘,平均一年一艘,倒是武裝商船從明曆元年開始造了六十艘,平均一年十艘,因為這船能迅速帶來經濟效益,而且是各商會下的訂單,不用大明海軍出錢。想來北邊的戰事已經基本結束,大明在未來一段時間應該要將重點放在海軍建設上了。
由於在這次調整中,劉浩然將常備軍、守備軍全部明確職責,他們將只負責大明國防,不再參與國內治安維持等工作,只會在出現大的天災、叛亂等重大事故時才會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