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各列強間的戰爭,為此在內閣會議上,參會的閣員就中國的立場發生了爭持,而作為陸軍大臣的蔡鍔,固執的認為,在這個時候,中國必須要遵守“國際信譽。”
“松坡,需要提醒一下,現在國會還在討論與德國同盟條約是否續約問題”
梁敦彥的一句話,只讓蔡鍔話聲一啞。與陸軍的親德不同,身為外ā大臣的梁敦彥雖說談不上親英,但他卻不贊成在這個時候,中國“有所表示”。
“好了,諸位沒必要爭執,畢竟,無論是否有所表示,最終都是要由陛下聖裁”
這時劉冠雄倒在是中間和起了稀泥。
而袁世凱則四平八穩的站在那,眯著眼睛看著眼前的這三人,五年前,如願以償從“朝鮮總督”晉升為總理大臣後,袁世凱才發現,這總理大臣,也不過是表面上風光罷了,真個論起來,還不如他的朝鮮總督權大。
九年前,根據中日和約朝鮮重附中國,再為中國藩國,可在帝國五年,朝鮮國家軍和王室卻發生了衝突,由中國一手締造的王家軍最後甚至發生軍變,逮捕並處決了大量的大臣,b的朝鮮王國李熙逃入駐朝總督府。
而當時身為朝鮮總督的袁世凱在皇帝的授意下,先將朝鮮王室悉數送入南京,隨後又增調大批兵力開往朝鮮半島,在平息軍變的同時,由朝鮮總督府直接任命各級官員,前任官員則以“通逆”為名逮捕處決,接著不過是短短几天的時間,接著,南京傳來陛下聖喻,朝鮮國王李熙因“無能至làn”被奪其王爵,同時朝鮮王家軍亦被解散。
接著在三十萬軍隊的支援下,有“便宜之權”的朝鮮總督袁世凱隨之宣佈納朝鮮為中國一行省,行以總督專權。
在其後的三年間,面對亡國,朝鮮各地可謂是風起雲湧,有支持者、有反對者,而袁世凱對待支持者則行以寬撫,請求陛下賜其低等爵位,對反對者,則是行以鐵腕,不過是三年的時間,朝鮮便恢復平靜。
不過誰都知道,這看似笑眯眯的袁世凱調離朝鮮升為總理大臣後,歐美報紙曾以“屠夫總理”冠其名,他手上有十幾萬朝鮮人的血,不過儘管在國內也曾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