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是法籍教授,就在摩洛哥植物研究所工作。此人對我國很友好,使館和他有交往,能否考慮請他去中國講學。”周恩來說,我們先從國內派幾位專家來看看,有些人不親眼看看是不會相信的,然後再邀請這位專家去中國講學。可能的話,你們先搞些優良品種的樹苗運回國內。
周恩來回國後不久,就派了廣州和西雙版納兩個植物研究所的專家到摩考察,並在法籍專家的協助下,挑選了已嫁接好的30來種優良品種的樹苗300株,於1965年初空運到廣州。後來,這位法籍柑橘專家也應邀訪問了中國,作了幾次有價值的學術報告。
例四:引種油橄欖樹
民以食為天。“食”,不僅要食糧,而且要食油。中國農業沒有過關,不僅全國人民的吃糧是一個大問題,吃油也是一個大問題。60年代初期的經濟困難中,解決全國人民的吃糧、吃油問題,是周恩來工作日程上的一項重要內容。
1964年元旦,周恩來是在阿爾巴尼亞度過的。訪問中,汽車幾小時幾小時地穿行在油橄欖林綠陰掩蔽的大道上,那四季常綠、青翠欲滴的橄欖枝給了周恩來深刻印象。他了解到,由於盛產橄欖油,西班牙、義大利和希臘的居民,每人每年平均食用橄欖油分別高達10至20公斤;當地的油橄欖出油率很高,對解決人民食用油很有好處。他想,我國許多省份山地多,山區種植油橄欖樹,發展木本油料,既可以不減少糧食耕種面積,又可以增加人民的食用油。於是,周恩來表示要引種油橄欖樹。阿爾巴尼亞方面當即贈送給我國1萬株油橄欖樹苗,並派專家專程護送到我國,進行技術指導。
…
“天涯處處有芳草”(3)
…
周恩來結束其他國家的訪問,回國到達昆明時,得知昆明海口林場正準備栽種油橄欖樹,第二天便不辭疲勞趕到海口林場栽下了第一株油橄欖。他指示大家一定要像撫養小孩一樣細心照管,使油橄欖在我國過好成活、生長、開花結實、豐產豐收、傳種接代五道關。
周恩來要求有關部門,就油橄欖樹在我國的生長情況,每過半年向他專門彙報一次。1974年底的棉油糖煙麻會議上,周恩來再次強調,南方山區多,木本油料不與糧食爭地,可以多發展,並詢問了油橄欖樹的試種和發展情況。直到病危,他還向雲南省問起油橄欖樹。
如今我國已有油橄欖500多萬株,油橄欖鮮果年產量已達30多萬斤。周恩來種下的那第一株油橄欖,後來連年結果,至今枝繁葉茂。
由於當時的國際形勢及冷戰氛圍,周恩來任總理期間未能實現對西方發達國家的訪問,未能身臨其境參觀西方發達國家的工廠、企業,考察他們的經濟、技術發展狀況。但是,作為補缺,他十分重視向西方國家來華的客人們求教;同時,他要求我國駐西方國家的使節們要儘可能多地參觀人家的工業設施,瞭解人家技術的特長,介紹給國內。他說,駐西方國家大使館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抓好科技調研”,“知道我們有什麼不夠的地方,才可以決定我們要向國外學習什麼”。“文革”期間,他多次抨擊閉關自守的“左”的做法。1973年,他批評科學代表團出國回來“不敢談人家的長處,也不敢談我們的短處,這是不符合毛澤東思想的”。他說:“出國參觀、考察,就是為了學習人家的長處。”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看到他國的長處,光是羨慕人家是沒有用處的。應該去學習、拿過來,使其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周恩來對印度室外河道模型、阿富汗蘇羅比水電站、埃及阿斯旺高壩、摩洛哥煉油廠、摩洛哥柑橘、地中海沿岸國家的油橄欖樹的優點、長處,都是採取“拿來主義”的態度。
還必須指出,在取人之長的同時,對人家的缺點、短處也要引以為戒。周恩來在這一方面同樣是出色的。十一國與十四國之行,他對一些國家樹砍得過多、森林覆蓋率低十分注意。1964年6月21日,他會見外賓時說,文化越古,不知保護,樹木越少,我去過的地方,如從尼羅河經過中東、中亞細亞到中國這片都如此。他認為沙漠化是由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破壞了森林植被造成的。周恩來號召中國林業要把重點放在育林,“植樹造林是百年大計,總得堅持到二十一世紀”《周恩來選集》下卷,第447頁。。
今天,在對外開放的大潮中,我們只有既敢於和善於取人之長,又敢於和善於避人之短,才能在經濟、技術方面後來居上。周恩來寓經濟於外交中的做法在今天更應進一步發揚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