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說:“我們搞‘兩彈’花錢比外國少,因為有黨的領導,具體就是周恩來總理和聶帥在領導我們。再就是中國科技人員的優秀品質,所以完成了這個任務,損失最小、花費最少。”錢學森:《周總理讓我搞導彈》,《不盡的思念》第291頁。
…
面向生產、積極轉化
…
發展科技、突破尖端是為國防建設、經濟建設服務的,是為了實現國家富強。怎樣處理好發展科技、突破尖端與國防建設、經濟建設之間的關係?周恩來的指導思想是面向生產、積極轉化。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但是科學技術沒有與生產實踐結合之前還是一種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只有當它在生產實際中得到應用才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1956年9月,周恩來在黨的八大會議上指出:“科學研究工作應該同國家的各項建設工作、特別是經濟建設工作密切結合起來。”《周恩來經濟文選》第319頁。全國人大一屆四次會議上,周恩來又說:“生產對於科學是基本的推動力量。”“科學技術研究的基本任務,是為了發展生產,同自然界做鬥爭。”同上書,第360—361頁。
怎樣實現科學技術研究向生產的積極轉化?周恩來提出實行三種形式的“三結合”。其一,是實行三種人的“三結合”,即“領導、專家、職工群眾”相結合,或者說“幹部、科技人員、工人”相結合。他認為這樣可以群策群力,大力發展我們的生產、發展尖端技術。其二,是實行從科研到實際應用過程三個階段的“三結合”,即“使用、生產、科研”相結合。國防工業要使用第一,科研、生產要為使用著想。使用要求的不斷提高,就決定了科研、生產也要不斷地提高。其三,是實行第三個方面的“三結合”,即“科研、教學、生產”相結合。科學技術知識只有透過教學傳授為勞動者所掌握才能向生產轉化。所以,他認為發展教育也是一箇中心任務。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產為基礎的,而武器的生產又是以整個生產為基礎,因而是以‘經濟力量’,以‘經濟情況’,以暴力所擁有的物質資料為基礎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206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周恩來認為,發展科技、突破尖端既要重視向國防工業的生產、向武器的轉化,也要重視向民用工業的生產、向經濟實力的轉化,並要處理好兩種轉化之間的關係,相互促進。首先,搞尖端科技要考慮平戰結合、軍民兩用。周恩來提出:“尖端和國防是密切聯絡在一起的,作戰用在戰爭上,不作戰就可用在和平建設上。”《周恩來經濟文選》第404頁。其次,突破尖端科技必須以工農業生產、以經濟建設為基礎,脫離基礎也可能單獨搞一項,但那是不能持久的。“我們在尖端技術上要像攀登珠穆朗瑪峰那樣前進,這就需要提高我們的工業水平。必須在好的農業基礎上、好的工業水平上,尖端技術才能突破,不然是不可能的。”《周恩來經濟文選》第426頁。再次,在“兩彈一星”的每次試驗中,一定要結合工業生產進行檢查和總結經驗。周恩來說,從元件、材料到機器,哪個沒過關,哪個有問題,都要總結經驗,這樣對工業的提高大有好處。最後,抓尖端科技一定要密切聯絡和促進整個工業、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在我國掌握了原子彈、氫彈核武器後,周恩來指示:二機部不光是爆炸部,而且要搞核電站。後來,周恩來又囑咐:要抓住工業,抓住基礎工業推動我們國家工業進步。否則,雖然搞出幾樣試驗(指導彈、原子彈、衛星),但是工業沒有提高,兩頭都不踏實。尖端要抓上去,總結提高,推動基礎工業發展,互相促進,不斷轉化。我們要做好這件轉化工作。
面向生產,積極轉化,成果顯著。我國“兩彈一星”尖端科技的發展,帶動了資訊工程、系統工程、遙測、遙感、遙控、複合材料、精密加工、自動控制、模擬等高、新技術的發展;帶動了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學科和力學、電子學、光學、聲學、空氣動力學、水動力學等技術科學的發展;促進了冶金、機械、能源、交通、化工、紡織、輕工等傳統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
…
周到細緻、穩妥可靠
…
孔夫子曾說:“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論語·述而》。在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曾提倡臨事而懼的精神。在國家建設中,周恩來說:“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多、經濟落後的國家要在經濟上翻身,這是一個艱鉅的任務。我們應該有臨事而懼的精神。”《周恩來選集》下卷,第409頁。周恩來抓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