⑸��梅⒄股系難現夭黃膠狻!薄噸芏骼淳�夢難 返�336頁。1957年3月,周恩來根據我國人多地少,人口跟可耕地面積比平均每人不過三畝的國情,根據我國主要依靠人力、手工搞飯吃的農業生產水平指出:“這樣一個農業的基礎,來供養我們現有的人口,來建設工業,就有困難。”同上書,第347頁。1957年10月3日,他提出,工農業並重很重要,如果農業減產,糧食和原料供應不上,發展工業也困難。1957年12月20日,他進一步指出,中國這個大國一定要認識到工農業如一輛車的兩個車輪,人的兩條腿兩隻手一樣缺一不可。我們必須工農業並舉,農業必須要有更好的配合,不然工業漲不上去。
…
農業和工業,國民經濟的一車兩輪(2)
…
周恩來的上述思想對指導1957年國民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1957年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的最後一年,也是為第二個五年計劃建設作準備的一年。因此,1957年國民經濟計劃是很難安排的一年。在黨的八大前後所形成的對農輕重關係的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周恩來主持制定的1957年國民經濟的計劃突出了對農業的安排。1957年農業總產值達604億元(按1952年不變價格計算),比1952年增長24。8%;糧食產量3901億斤,比1952年增長19%。1957年是我國經濟建設進行得最好的年份之一,也是農業發展得最好的年份之一。但是,整個“一五”計劃時期,農業的增長落後於工業的增長,糧棉緊張的局勢一直未能根本緩解。
怎樣估計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周恩來認為“第一個五年計劃基本上是正確的,成績很大,但是錯誤不少”。從工農業生產指標完成的情況看,“農業比工業差一點,值得我們重視”。“同工業相比,我們對農業的重視和安排不夠。”《周恩來選集》下卷,第234—235頁。1957年9月26日,周恩來在黨的八屆三中全會上作《關於勞動工資和勞保福利問題的報告》時說:解放以來,我們著重地宣傳了工業化的意義,這是對的;但是,對於發展農業的重大意義卻宣傳不夠。周恩來對農業問題的估計與對農業工作的批評是符合“一五”時期的實際情況的。儘管我國在“一五”建設中,沒有像蘇聯那樣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在工農業關係上“沒有犯原則性的錯誤”。毛澤東:《論十大關係》。但是,由於急於要把中國由一個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於受蘇聯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一五”建設中也還存在著對農業的重視和安排不夠的缺點。
“一五”計劃時期,周恩來對農業是基礎的認識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在開始進行“一五”計劃的建設,開始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時,提出要預防輕視農業的傾向,要求省以下地方黨委(除去一些城市搞工業外)要用主要的力量抓農業。第二,從國民經濟發展的角度闡述了農業的地位和作用:1。農業的發展制約著工業以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2。農業能否發展影響工農聯盟的鞏固,關係到國家的政治穩定;3。農業能否發展直接關係到人民當前的利益,關係到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第三,從人多地少、依靠手工搞飯吃的條件出發,分析了我國發展農業這個基礎的困難與艱鉅性。第四,初步分析了蘇聯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初步總結了我國“一五”建設的經驗教訓,坦率地指出了“一五”建設對農業的重視和安排不夠的缺點。周恩來的這些認識,對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對確立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國民經濟發展方針,無疑有著重大的意義。
…
“先抓吃穿用,實現農輕重”(1)
…
1958年到1960年的三年“大躍進”,我國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社會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最嚴重的是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破壞,1959年糧食產量3400億斤,比1957年減少了501億斤,跌落到1954年水平。1960年糧食產量2870億斤,比1957年減少1031億斤,跌落到1951年水平;整個農業生產水平也跌落到新中國成立初期。
“大躍進”是在批判反冒進中發動起來的。周恩來是反冒進的主要代表,並因反冒進在1958年1月至3月的中央杭州會議、南寧會議、成都會議上受到毛澤東的嚴厲批評。“大躍進”的主要內容是大辦工業、大辦鋼鐵、爭取中國15年鋼產量趕上或者超過英國。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