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2 / 4)

小說:中國:傳統與變遷 作者:幽雨

再次受到打擊。

林彪倒臺之後,繼續控制大眾傳媒鼓吹階級鬥爭的毛派領導人和追隨周恩來總理尋求有序經濟發展的中共高層政府官員之間,發生了一場爭奪毛禪東繼承人位置的鬥爭。周恩來在他1976 年1 月逝世之前使鄧小平得以平反並擔任副總理和軍隊總參謀長。但是在1976 年4 月5 日天安門廣場群眾集會表達對周總理的深切懷念之後,接替他的鄧小平在以毛澤東妻子江青為首的中央文革小組即所謂“四人幫”的干預下再次被免職。毛澤東於1976 年9 月逝世之後這群激進派思想家才最終垮臺。

迄今為止的研究表明,“文化大革命”通常被認為是中國現代發展史上的“十年浩劫”。無知少年的肆意破壞、針對知識分子階層和政府機構成員的殘酷打擊以及使100 多萬人受到傷害的人身侵犯、監禁、拷打和折磨是一次空前的人性和文化災難。毛澤東在階級鬥爭問題上濫用暴力是一種偏執的極端主義行為,雖然它使城市精英得以體驗農民生活並由此獲得較為深入的認識,但這根本不能補償它所造成的損失。

中美關係正常化

當中國人民正在經歷“文化大革命”時,美國人民也捲入了性質不同的另一個泥淖。這就是1 % 5 年至1973 年間的越南戰爭,美國在越南付出了5 。 8 萬人死亡的代價。越南戰場上的失敗與其他幾個偶然因素一起促成了尼克松總統恢復中美邦交的戲劇化努力。首先,美國從印度支那三國(越南、寮國和柬埔寨)撤軍實現於緩和、談判政策之後,而不是在華盛頓和莫斯科繼續競爭的軍事對抗時代實現的。此後美蘇在貿易領域的競爭與合作、在1972 年5 月簽訂的限制戰略性武器條約框架內的裁軍以及文化交流緩和了這兩個超級大國的冷戰姿態。這反過來使得中美接觸成為中美蘇三角格局中極受歡迎的一角。

第二,美國把戰爭限制在越南南部,本不希望引起類似中國抗美援朝的局面。但是,隨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的失敗卻讓毛澤東得出結論,認為美帝國主義相對於蘇聯的“社會帝國主義”這個“主要矛盾”只是一個“次要矛盾”。這一評估使北京對尼克松政府有步驟、有節制的恢復邦交努力做出了積極反應。

中美兩國在持續22 年的相互疏遠之後取得這一突破是一個重大事件。1971 年4 月,北京出人意料地以“人民外交”的姿態,歡迎來訪的美國乒乓球運動員和一些記者。其後,尼克松總統突然於7 月間宣佈,他的國家安全顧問、後任國務卿的基辛格為準備總統訪華已先期秘密訪問了北京。11 月,臺灣的“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而代之。四72 年2 月,尼克松總統訪問北京,會見毛澤東主席並與周恩來總理一起在上海簽署了一項聯合公報。這一檔案陳述了雙方在兒個方面的不同觀點,但都表示同意共同努力推動兩國貿易和文化接觸,為最終恢復關係正常化而努力。1973 年5 月,兩國政府在北京和華盛頓互設初具大使館規模的聯絡處,由雙方各派大使領導各自機構的上作。

在這種新的形勢下,雙邊貿易開展起來,兒十個代表團不斷來回互訪(主要是科技領域的交流),仁千名華裔美國人訪問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方面,政府也已經制定了一個大型規劃,希望在政府控制下把美國人吸引到中國早已建好的面向世界各國遊客的旅遊渠道中去。這種吸引海外遊客的旅遊業不過是國內群眾性活動的拓展。此前,中國國內代表團就已經被帶去參觀一些樣板示範點,到山西的大寨生產隊學習農業或赴東北的大慶油田學習工業。與美國的交往同樣也被納人了改造中國的程序::

上海公報也確定了臺灣的地位。美方承認“臺灣海峽兩岸的全體中國人都承認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尋求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式,與之相應,美國同意減少在臺灣的駐軍並最終從臺灣完全撤軍二這份檔案和雙方所接受的“一箇中國”概念隱含了美國的一個意圖,即逐步撤回對臺北的外交承認以實現與北京關係的正常化並最終建立完整的外交關係。但是,鑑於這兩個獨立政權從1949 年起就一直存在,並且均堅持“一箇中國”(這一語氣強硬的措辭代表的實際上是一個理想而非事實),臺灣的歷史和現狀因此具有獨特的重要性。

中美簽署上海聯合公報的次年後,美國方面恢復邦交正常化的進展放慢。針對“水門事件”的調查牽制了政府的注意力,該事件於1974 年8 月尼克松總統辭職時達到高潮。基辛格博士不斷訪問北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