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黨員總數的1 %。老黨員相繼去世,黨透過吸收新生力舉使黨員人數在1987 年達到了4700 萬。黨員中受過有效的中小學乃至大學教育的人數比例從1 / 3 左右增加到了上/ 2 。
與整黨同時發起的還有全國範圍內的教育建設工作,目的是彌補“十年浩劫”中造成的損失,併為現代化建設培養技術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面臨著受過大學教育的專業人才的短缺。提高教育質量以趕上發達工業國家的運動必然意味著回到發掘人才的傳統道路上去。在選拔人才方面,中國人繼承了一份相當精緻的遺產,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相當複雜的體系。總的來說,學生在高中時期就開始分流:一小部分優秀學生將繼續接受高等教育,大部分人則接受實用性專業技術方面的職業教育。而大學生中只有更少的一部分出類拔萃者進入幾所綜合性重點大學,接受到有可能將他們培育成未來國家領導人的全面教育。
1978 年之後高考得到恢復,每年都吸收了渴望進入大學學習的中學生。和毛澤東時代學生被隨意分配到某個專業和某所學校的情況不同,這時學生可以表達對某專業的偏好,而高校招生則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學術潛力。同時,學校和每年畢業的學生數目逐步減少以保證教學質量並避免大批大學畢業生的失業。政府官員和知識分子子女在家裡較早受到文化啟蒙,他們因此有可能被造就成新一代精英。同樣,在全國大約1 �